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来,在开发建设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孕育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感受兵团精神。
组建以屯垦戍边为使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和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进军新疆,将士们一边稳定新疆大局,一边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生产自足。1952年,遵照党中央的部署,这些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的军人,征尘未洗又走向荒原,成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垦荒戍边的“特殊战士”,也成为第一代兵团人的典型代表。
三年时间里,军垦战士在天山南北累计开发土地162万亩,收获粮食1.9亿斤。部队主、副食全部达到自给,不再向国家要一粒粮,亘古荒原变成万顷良田。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建立起58个边境团场,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位民兵就是一名战士”。兵团人成为共和国“不穿军装、不授军衔、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哨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一八六团驻守的边境线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在这里,一种学名叫蠓的小蚊虫,最多时每立方米能达到1700只,能隔着衣服把人咬得鲜血直流。
多年来,一代代兵团人踏着先辈的足迹,默默地守卫在祖国西部的边境线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坚守换来了一方国土的安宁,谱写出兵团精神最动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