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累累硕果书写优异答卷——三师四十四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实践
兵团日报记者牛永刚、马军权
“脱贫之后,我曾担心失去帮扶又回到从前,后来才发现担心是多余的。团场不仅帮助我在援疆创业园找到就业岗位,还为我丈夫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我们俩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呢。”9月5日,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脱贫职工再丽古·吾布力高兴地告诉记者。
四十四团曾是兵团深度贫困团场之一,2019年年底摘掉了贫困团场的帽子。脱贫之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是一道亟须答好的“方程式”。该团党委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重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带领职工群众过上美好的新生活。
吃上了实用“技术饭”
9月4日,走进四十四团恒美佳苑小区,小区内草色青青、繁花似锦。正对着大门口的是新疆桐灵服饰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厂房内整洁宽敞,43名女工动作娴熟地穿针、走线……
六连职工努尔古·阿吉今年28岁,今年3月,团党委介绍她到新疆桐灵服饰有限公司上班,每月工资2500元。
“我要努力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努尔古·阿吉说。
就业是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四十四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年上半年引进14家中小企业,新增上百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针对劳动力就业技能弱问题,该团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和技能培训力度,按照“以需定培、以岗定培、以产定培”的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精准培训,补齐就业短板,激发内生动力。
9月5日,五连老连部大院内热闹非凡,80名职工群众正在接受泥瓦工、钢筋工、电焊工等工种培训,培训完毕他们就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了。
“团场不定期组织职工群众进行技能培训,一到两个月后,我们就会从小工变成大工,收入也会翻一番。”六连职工玉苏普江·努尔说,“很多职工群众都吃上了‘技术饭’,变成了产业工人,变得更加自信了。”
脱贫之后,基础设施条件好了,生活更加便捷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少人在尝到务工的甜头之后,还有了新想法——自主创业,不仅要自己谋发展,而且要带领其他职工群众一起干。
群众有所呼,团场必有应。四十四团在团部丝路街盖了一些门面房,针对脱贫职工群众或雇用困难职工群众的创业者出台免3年房租政策,还给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和稳岗补贴。目前,有34名职工群众在此开店。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团场都会及时提供帮助。
“截至今年8月,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里,超过1000人稳定就业或自主创业,实现了户户有就业人员。”四十四团扶贫办干部谷勇说。
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在四十四团十八连,一排排整齐的富民安居房映入眼帘,纵横交错的巷道把587户农家小院紧紧连在一起。
“在院内栽种葡萄、瓜果蔬菜,一年收入近千元。”兵团党委党校(兵团行政学院)驻四十四团十八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蒋红说。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职工群众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四十四团充分发挥临近图木舒克市的地缘优势,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着力发展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深挖增收潜力,打造图木舒克市的肉篮子、菜篮子、果篮子。
秋日的四十四团,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今年以来,各连队党支部带领1660户职工群众在房前屋后发展起小菜园、小果园等庭院经济,种植了近3000亩瓜果蔬菜,使职工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庭院方寸地,结出了“致富果”。
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该团以职工群众自建的方式,建设6个集中养殖区,引导13个合作社健康发展。目前,养殖区肉牛存栏2600多头,生猪存栏1800多头。
四十四团还充分利用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访惠聚”驻连工作队的优势,积极协调专家多次到团场“传经送宝”,大力推广种植和养殖新技术。
“去年,我种的棉花亩产达450公斤,看今年的棉花长势,产量也会很高。”五连棉花种植户奴勒买买提·司地克说。
在新疆戈壁美农电商有限公司,一箱箱红枣、葡萄干、核桃等打包待运。
“公司自今年6月开业以来,开展了多场直播带货活动,师团领导变身‘网红’,为团场农产品代言。现在订单很多,我们每天都很忙。”该公司负责人朱家财说,发展好本土电商,可以放大林果经济效益,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四十四团党委常委、副团长王文忠告诉记者,随着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快速发展,职工群众增收能力明显增强。
叩开了万千幸福门
职工群众脱贫了,还不能松劲,还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扶上马”,再“送一程”。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团场干部、驻连“访惠聚”工作队队员、连队“两委”成员的工作作风。
在四十四团党委书记、政委姜松的手提包里,放着全团所有的五保户、残疾户、重病户、弱劳动力户、无劳动力户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家庭的详细资料,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实施精准帮扶。
该团党委深入实施基础产业、扶志扶智、乡村振兴、特殊群体保障等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同时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逐连逐户逐人逐项开展大排查,全面梳理容易发生返贫致贫的风险点,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不发生因病、因残、因伤等而导致返贫致贫现象。
四十四团建立干部挂钩帮扶机制,每个连队都有一名团场领导包联负责、一个机关部门挂钩,做到团场领导、行业部门、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挂钩帮扶全覆盖,实施一户一措施、一人一方案。
广大干部带着较真的劲儿,着重在强化产业扶贫、提高增收技能、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及时纾困解难,提高帮扶成效。
在团场和连队的帮助下,2019年,二连职工艾买江·图拉克在团部开了一家餐馆,当年纯收入近3万元,顺利脱贫。今年年初,餐饮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艾买江·图拉克急得团团转。
二连“两委”成员张若豪得知后,帮艾买江·图拉克申请了3万元小额贷款,助他渡过了难关。现在,艾买江·图拉克的餐馆生意红红火火。
“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不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今后,我会带领更多的人走上致富道路,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艾买江·图拉克说。
“脱贫攻坚是一份历史‘答卷’,交卷时间是2020年。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最后关头,越要增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确保收官之日必是颗粒归仓之时,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姜松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