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师一八三团四连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连管会成员王松(左)帮助大棚种植户采摘辣椒(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摄
十师一八三团四连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连管会成员王松:
这几天是连队职工李文波头茬辣椒上市的日子,为了记录数据,我每天一大早就到他的大棚等待结果。
李文波的这批黄瓜是我们团龙疆设施农业基地精心挑选的新品种,从选种、育苗、定植到管护、收获,每个环节我们都进行了跟踪指导。
15年前,李文波夫妇从东北老家迁居到一八三团,刚开始在连队承包不到50亩地,收入比较低。于是,他在连队建起了土坯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由于老式大棚保温性能差,冬季蔬菜生产缓慢,收入不理想。
2010年,黑龙江省援疆干部开始在一八三团建设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2011年,一八三团120座温室大棚建成投产,看到钢架结构的新式大棚,李文波一下就承包了8座,当年纯收入11万元。
如今,李文波的大棚规模已经发展到20 座,年收入超过20万元,成为一八三团设施农业的致富带头人。
在新科技的引领下,像李文波这样踏实肯干的职工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并把温室大棚种植由单一的蔬菜向瓜果、花卉等多元领域拓展。
发展壮大设施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为此,龙疆设施农业基地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力度,拓展设施农业发展新空间。针对设施农业生产、推广、管理、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八三团在重点培训技术骨干的同时,还从黑龙江省引进技术人才,帮助基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2014年,我从石河子大学设施园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了一八三团四连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连管会成员。自那以后,我会在大棚农作物管理的各环节对职工进行技术指导,大到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应用,小到种子、化肥的使用,我都会一一为职工进行讲解。
为让基地种植的蔬菜好卖,我们还先后从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引进名优蔬菜品种40多个,并推广生物灭虫、声波助长、加压滴灌等技术,在保证蔬菜产量的同时,品质也提高了。基地还成立了种植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出产的“额河果蔬”深受周边地区群众的青睐。
通过10年的发展,龙疆设施农业基地已建成大棚1000余座,年产各类果蔬产品2000吨以上,成为北疆规模较大且影响力较大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该基地先后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基地”“国家级科普示范园区”。
我们还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积极推行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逐步提高产品品质,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优势。同时,我们重点推广防虫网、声波助长仪、膜下滴灌、高垄栽培等10多项种植技术,提升基地建设标准。如今,设施农业已成为团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19年,我们连队人均年收入5万元。
团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后,职工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高涨,先后引进试种火龙果、黑木耳等经济作物获得成功。连队“两委”也开始转变观念,积极协调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一八三团紧邻额尔齐斯河,连队利用天然优质的水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客商发展冷棚搞水产养殖,不仅扩大了大棚的规模和效益,也开辟了戈壁滩上养殖对虾的良好前景,让广大职工群众在增收路上越走越有信心。目前,连队先后成立了北屯市额河明珠葡萄果蔬合作社、北屯市绿安果蔬合作社、新疆北屯神农北味菌业有限公司、北屯双渠水产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设施冷棚33座,预计每年每棚纯利润2.5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