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华
前不久,原农三师(现三师)叶城二牧场卫生院院长姜万富病逝,享年71岁。
姜万富有句名言,时刻撼动着我的心灵——“我为祖国奉献了什么?”
这是1966年,17岁的姜万富作为10万上海支青的一员来到新疆,来到兵团,来到位于昆仑山区偏远的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工作,在看到“这里有身上疤痕累累、参加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功臣,也有比我们早几年来的湖北、江苏、上海、浙江支青,他们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多年,现在和我们一样奋力苦干”后,发出的感慨。
从此,整整43年,姜万富把普通生命体所能够发出的全部光和热奉献给了第二故乡,铸就了令无数人动容的光荣与辉煌。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粗粗一看,姜万富确实不大起眼,来新疆时不过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待业青年,报名支边是因为“按照当时的政策,姐弟俩必须有一个人支边,另一个才能被工厂招工”。事出无奈,对即将面临的艰难困苦也没有多少心理准备,在一个小小的牧场诊所当乡村医生,医疗技术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医疗技术,若是放在上海,根本不值一提。但正是这一切,才真正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使我们感到可亲可敬。我们的屯垦戍边大军,不正是由成千上万姜万富这样的人组成的吗?“戈壁滩上盖花园”,不正是在千千万万个姜万富手中实现的吗?我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我们善于学习;我们最初的肩膀不硬,但几十年的风雨能使我们百炼成钢;大医院有本事的医生多了去了,但在叶城二牧场,就像维吾尔族牧工群众称呼的那样,姜万富是个真正的“大医生”。
什么是人才?姜万富就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最有用的人才!什么是觉悟?姜万富身上体现出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最高的觉悟!什么是奉献?姜万富用自己43年在偏僻牧场默默无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我为祖国奉献了什么?”这句话支撑着姜万富的理想和信念。姜万富说过,身处老一辈兵团人之中,总有一种东西深深打动你,让你觉得所有的劳苦,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中,你不可能麻木不仁,你不可能不被感动,你不可能不见贤思齐,你不可能不想学做姜万富,“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有人说,姜万富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时代,这样的人今后不大可能再出现了。我在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要有这样的人做脊梁,做骨头,才能撑得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们的新疆,在我们的兵团,精神之树常青,奉献之水不会断流,姜万富的后继者会源源不断,继往开来。
“我为祖国奉献了什么?”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情不能平静,激励我们用一生的奋进,交出一份姜万富式的答卷。
好男人姜万富
姜万富在17岁时就展露出一个好男人的苗头。那会儿,他和一起初中毕业的三姐都在老家上海待业,全家人靠着父亲每月41.3元的工资生活。按照当时的政策,姐弟俩必须有一个人支援边疆建设,另一个才能被工厂招工。于是,小男子汉姜万富挺身而出,坐了三天四夜火车七天卡车,来到位于昆仑山区偏远的叶城二牧场,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
这个来自中国繁华城市的小青年,在经过最初短暂的惶惑不适应之后,要强的性格很快就充分显露出来。他打破了牧场日挖土方56立方米的最高纪录,达76立方米;打破了日割苜蓿3.2亩的最高纪录,达3.6亩,月完成定额达到平均水平的2.8倍。他发表豪言壮语:“我就是要证明给大家看,上海青年不光能说,而且能干,我们是最棒的。”
但能支持他长达43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是从老军垦身上获得的。他说,身处老一辈兵团人之中,总有一种东西深深打动你,让你觉得所有的劳苦都是值得的。“我,一个上海待业青年,有哪一点比他们强呢?我为祖国奉献了什么?”正是这样的信念,促使他在第二故乡扎下根来,选择了边疆乡村医生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为牧场各族人民送医送药,排忧解难,成为牧工群众心目中的“大医生”。
姜万富不仅会工作,也会生活,充满生活情趣。他把上海男人的优雅带到了牧场,啥时候都穿着讲究,有条件的时候,总要把朴素的衬衣熨平,把皮鞋擦干净。他特别勤快,只要在家,妻子便不用下厨,炒菜的时候,总不忘放一点糖,跟在上海时一样。家里的地板砖是他自己铺的,桌椅板凳是他自己做的,沙发和床是他自己包的。他还会吹笛子,弹凤凰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姜万富当时的妻子执意要回城。这也是人之常情,两人意见不一,只得忍痛分开。他对前妻充分理解,毫无怨言。其实他也想走,只是更为理智,“那时候回城,工作没有着落,而我拖家带口,吃什么、喝什么?虽然姐姐、姐夫欢迎我们回去,可以管吃喝,说等我能挣钱了再分家。但我作为一个男人,哪能全家寄人篱下呢?再说,我两个哥哥去世早,母亲年纪大,生活由3个姐姐照顾,我还要回去增添他们的困难,我是个男人吗?”他更有感恩之心,“我是兵团在这里培养出来的医生,别的医生不愿意来,你说我能走吗?”
这样的好男人、好医生,谁人不爱?谁人不敬?
来源: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