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远离“慢阻肺” 享受自由呼吸
7.5万
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11月18日,马阿伟(右)在给慢阻肺住院患者查体。谭明思 摄

编者按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四位主要死因。虽然慢阻肺的知名度不高,但其“杀伤力”却很强。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为了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对慢阻肺的知晓率,加强慢阻肺的早期筛查,注意预防急性加重,提高基层医院防控慢阻肺的能力,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本期“健康兵团”版面刊发相关稿件,敬请关注。

●兵团日报记者 郑娅莉 实习生 王笑颜

11月18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主题是“改善慢阻肺生活,无论何人与何地”。

目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但是,大家对此的知晓率仍然偏低。日前,记者就如何预防及治疗慢阻肺,采访了四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彭燕、三师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马阿伟,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慢阻肺?它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帮助大家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

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像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部分都属于慢阻肺,主要特点有气道的慢性炎症以及进行性气道阻塞。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很自然的事情,比如呼吸很急促,经常性地咳嗽、咳痰,爬几层楼梯或者提稍重的箱子呼吸都非常困难等,这些症状其实都是慢阻肺的常见症状。同时,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简单活动时常常需要竭力呼吸,很多患者就诊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肺功能损伤。”彭燕说,慢阻肺一直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肺部的代偿能力很强,因此肺部的一些小的病理改变,早期患者没有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症状,并不容易察觉,而咳嗽、咳痰也经常被人们当成是普通感冒的症状,当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往往肺功能已经损伤50%以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彭燕介绍, 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起初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之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吃了止咳药也不见效;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痰,卡在嗓子里很难受,要多咳几次才能咳出,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患者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在劳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都会感到气短、喘息和胸闷,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有些重症患者在非急性发作期活动后也会出现喘息症状,几分钟后会缓解。严重者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引发肺性脑病和肺心病,晚期患者常伴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或焦虑等症状。

慢阻肺要“早诊”

“早发现、早治疗对延缓慢阻肺进程至关重要,出现慢性咳嗽,持续两周以上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症状,要尽早做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作为诊断慢阻肺的标准,是早期确诊该疾病的最简单的手段。”彭燕说。

已经做了胸部CT检查,为什么还要做肺功能检查?彭燕介绍,胸部CT检查主要是对肺的影像检查,就是给胸廓内脏器拍照片,它可以直观看到胸廓、胸腔、肺组织、心肺血管、心脏等有没有形态异常或者新生病灶。有形态改变,但不一定影响使用功能,有时虽然有功能改变,但外观上可能还不易发现,所以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气道功能下降的重要手段。

彭燕建议,应该像测血压、测血糖一样定期检查肺功能,35岁及以上人群最好每年都检查肺功能,早发现异常,可以尽早诊断。

彭燕表示,有5种人群,需定期检查肺功能,包括长期吸烟者;40岁以上人群;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症状者;经常接触污染气体、粉尘者,以及已确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马阿伟介绍,慢阻肺早期咳嗽、咳痰等症状并不明显,约有60%的慢阻肺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明确诊断时肺功能已有中重度损伤。特别是符合“长期吸烟,活动后气急,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三条中的任意一条,就应该尽早去医院做肺功能检查,确定是否已患上慢阻肺。如果已经确诊是慢阻肺,就要尽快去正规医院做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慢阻肺要“早治”

11月9日,三师运输公司小区居民刘勇,咳嗽、咳痰症状较明显,感觉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入眠,自行使用药物后症状没有缓解,于是来到三师医院呼吸内科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慢阻肺,处于急性加重期。医护人员采取吸氧、化痰及扩张支气管等措施治疗后,刘勇咳嗽、呼吸困难症状逐渐缓解。治疗1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刘勇可以出院,但还需要按医生嘱托使用相关口服及吸入药物巩固治疗。

三师四十一团社区居民刘明反复咳嗽、咳痰已经有20年时间。他第一次住院时,已经确诊为慢阻肺,出院时医生为其开好了药物,并交代其一定要定期到门诊复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但他服完医生开的药后没有定期去医院复诊,每次有咳嗽、气憋症状时,他就到药店买些药吃,但这次咳痰加上气喘,非常难受,自行服用药物后症状仍未缓解,只能入院治疗。

慢阻肺除了“早诊”,还需要“早治”。“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的院内、院外管理非常重要。院内管理是分阶段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有症状,或是在原有症状基础上病情加重而来医院就诊的患者,被称为‘急性加重期患者’。如果是轻度或者中度的患者,基本门诊用口服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是重度或合并心血管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则需要住院治疗。”马阿伟说,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马阿伟介绍,治疗慢阻肺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但很多慢阻肺患者一旦症状有所缓解,就认为可以不用吃药或停止用药。其实,就算慢阻肺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不意味着病已痊愈,就可以停用药物。因此,患者不可擅自停药。

经过住院治疗,患者逐渐恢复到稳定期状态,就需要进行稳定期的疾病管理,包括出院后药物的使用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三师医院呼吸内科除了通过电话随访、定期普及慢阻肺知识外,还安排医护人员定期在线上回答患者提出日常的生活管理、运动、饮食等方面问题。

马阿伟说:“虽然疫情防控期间患者去医院的次数少了,但是通过电话随访管理,患者按时随访和用药的依从性远远高于过去。因此,我们会继续使用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服务患者。”



来源:兵团日报​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张志玲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