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队,下一组人马上进去,里面缺什么需要带进去?”
“大的黄色垃圾袋。”
“收到!”
7月24日,凌晨一点半,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二附院)核酸检测实验室门口,重庆市支援新疆核酸检测队领队程伟通过对讲机与实验室内的检测员对话。
实验室门口,4名重庆市支援新疆核酸检测队队员和1名二附院检测员,已经做好消毒、防护准备。这里原来是800余平方米的实训中心,经改造变成了实验室,内部设有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扩增区和高压灭菌室。
“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我们做得越快,群众越安心。”程伟用三个24小时形容这次援疆之旅:24小时组建医疗队 、24小时改建实验室、每天24小时不间断检测。
对讲机联通实验室内外
“等整个流程更顺利了,我就进实验室和大家一起奋战。”程伟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子检测中心研究员,作为21人检测队的领队,他身上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其他队员六个小时倒一次班,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里,密切关注核酸检测的每个环节和各方面的协调。
白天二附院200名医护人员采集来的样本,源源不断送到实验室,检测员们便昼夜不间断地化验检测。
凌晨一点半,正是倒班的时间,换班的队员会提前半小时准备好,进行工作交接;实验室门口的等待区贴着12个步骤的防护程序,从七步洗手、穿防护衣到戴外层手套,检测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严格遵守执行。
“我们的团队来自重庆市的14家医院,来这里之后经过整编,和二附院医疗人员形成30余人的核酸检测队伍,因为所有环节都是快速完成的,这之间就会有很多需要内外协调的,我就天天拿着对讲机守在这里,保障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和队员们的身体健康。”程伟边说边打扫着等待区的垃圾。
凌晨两点,实验室内的检测员陆续出来,隔着门窗,记者看到大家先挨个在缓冲间消杀隔离衣,褪去隔离衣,身上的防护服已被汗水浸透。“快去休息区换衣服,赶紧休息,别着凉了。”程伟催促道。
“之前数据填报都是通过对讲机,经过两次改进实现了无纸化填报,在实验室内就能完成。”程伟说,队员们进实验室后,若没什么事他可以在休息间休息一会,但只要对讲机一响,他又立即开始忙起来。
暖心的重庆小面
在二附院为检测员们准备的休息间里,摆放着床铺、桌椅、水果酸奶,还有五份重庆小面。“虽然没时间吃,但是看到这个,真的好暖心。”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李彦黎说完,套上外层鞋套小跑进了实验室。
在紧锣密鼓的核酸检测工作中,部分队员的工作时常昼夜颠倒,为此二附院也建立了保障服务机制,在工作的同时,将餐饮、交通、住宿等全部安排妥当。
“二附院专门建了个保障我们需求的微信群,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真是面面俱到。”程伟说。
重庆市中医院检验科分子诊断实验室的副主任技师王瑜伟是重庆市支援新疆核酸检测队的副领队,曾在新疆生活过14年,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得知医院要组建核酸检测队赴新疆的消息时,原本不在人员名单中的王瑜伟给领导发了一条微信:主任,我是在新疆出生、在新疆长大的,请派我去!
王瑜伟说:“来了之后,生活上没什么可操心的,我们只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圆满完成任务。”
“新疆是我很期待来的地方,希望通过我们努力,能为乌鲁木齐市早日恢复车水马龙的景象贡献一份力量。”程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