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来了。”7月25日2时15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灯火通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杜秀珍与平顶山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司永峰通过专用电梯,小跑着把几个转运箱运到了实验室样本接收处,样本接收员、河南省支援新疆核酸检测队队员代鹏迎了上来。
“这一批多少?”
“790管,您签下字。”
很快,代鹏将签收的样本放入“传递窗”,身着防护服的检测人员再将样本转运至一墙之隔的检验室。

最多时一天跑十多趟
“这批样本是7月25日凌晨采集的。”杜秀珍说,她和司永峰两人负责平顶山片区采集样本的收取和运送工作,在社区和医院两头跑。
“为确保样本运输的安全性及密封性,样本首先经过标本袋加固包装,然后放置在专用于样本运输的标本箱中,每个箱子里还会放一些冰冻的矿泉水以保证低温,最后把样品清单放在标本箱外层。”杜秀珍说,对待标本箱需要小心翼翼、轻拿轻放,装满样本的标本箱有20斤左右,在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提着上下楼,呼吸比平时困难。
“我们一天要跑好几个采集点收取样本,之后再分送给多家医院的检测实验室,从登记信息到转运到实验室,再到接收,通常需要1个小时左右。必须要保证采集的样本2小时内送达指定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否则会影响样本的准确度。”司永峰说,车程虽然只有几公里,但同一采集点的样本可能需要分送到多家医院,时间紧迫。
从7月21日凌晨起,司永峰每天奔波十几趟。采集样本的时间不确定,错过饭点是经常的事。
“运送过程属于高危,车上不能备食物和水,饿了渴了只能忍着,等转运完样本,回到住的地方消毒后,脱下防护服,才能进食。”司永峰说。

一天接收近40批标本
从各个社区采集来的样本通过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传递窗”进入实验室,代鹏的活动区域就在“传递窗”的背后,面积只有十多平方米,地上零零散散地摆放着数个标本箱,这些是杜秀珍和司永峰刚刚送来的样本。
“传递窗的门是互锁装置,它有不能同时打开的双重门,保证传递样本时带进去的空气被隔离在双重门中,让室内处于负压状态,从而使内部气体不会泄漏到外面造成污染。”代鹏说。
“核酸检测的过程复杂且繁琐,检测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该院检验科主任张文利介绍,检验室分为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理区、扩增产物分析区三个区域。检测人员需要在一区配制好试剂,通过传递窗送至二区,在二区进行样本核酸提取,之后再送到三区进行基因扩增反应,等待检测结果,整个流程确保样本不走回头路。
“箱子里面整齐地码放着用密封袋包裹的采样管,采样管里是刚刚采集的咽拭子样本,等我核对好信息后就要送到二区。”代鹏说,他负责对样本进行灭活、登记样本信息,检测样本前,需要手写誊抄、造册。虽然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也必须认真再认真。因为任何一环的疏忽,都可能对前方的采样工作造成浪费。
记者了解到,从7月24日0时15分到7月25日3时,几乎每半小时就有一批样本进行交接,一天下来,代鹏和同事们要接收近40批样本。
二区里,在连续工作6个小时后,实验室内的检测员陆续出来。隔着门窗,记者看到检测员们先挨个在缓冲间消杀隔离衣,脱下隔离衣,身上的防护服已被汗水浸透。“快去休息区换衣服,赶紧休息,别着凉了。”张文利一边催促,一边叮嘱即将接班的检测员们,“注意检查,有什么事随时叫我。”
夜已深,他们仍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