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ICU2病区,一位患者对杨毅宁(左二)团队的精心救治表示感谢。 记者谢龙 摄
每日上午会同国家专家对特殊病例进行研判、制定诊疗方案,紧接着入病区进行床旁救治指导,下午对每个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例再核实判断……一个多月来,作为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杨毅宁再上战疫一线,多了一份笃定与从容。
今年1月底,组织参与过多次大型疑难重症病例抢救任务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毅宁临危受命,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
“当时全国对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成熟经验可循,本着靠前指挥、防线前移的原则,我们设立了救治定点医院,多院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同时面向全疆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参与每一例患者的病情判断并给予专业诊疗意见。”那时,杨毅宁对每一例患者的病情病程了如指掌,“通过远程平台每天接诊上百例病例,经常午饭都顾不上吃,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起初,很多医疗机构对传染病防控经验不足。”杨毅宁同专家组成员一起,第一时间将国家颁布的《诊疗指南》《防控措施》等文件结合新疆疫情形势形成15个简化的诊疗工作流程,迅速向全疆各医疗机构下发,并利用远程平台滚动培训,“以此为基础,从疫情防控到患者救治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乌鲁木齐此轮疫情发生后,杨毅宁义无反顾与病毒面对面,与患者肩并肩。
杨毅宁说,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我们科学研判本轮疫情特点,合理规划定点医院,边改建病区、边调集医疗团队、边进行院感培训、边接收病人,援鄂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与全疆各地医疗队混编,以老带新迅速形成战疫的核心力量。
杨毅宁参加每日会诊,及时指导一线医疗救治梯队的救治工作,对年龄大、有基础性疾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提前预判。对患者检查、化验指标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有可能发展为重型的病例进行科学研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最大努力降低转为重型的概率。看着患者治愈出院,新增患者清零,他倍感欣慰,但不敢松懈。
“让新疆百姓享受先进的医疗服务是我的初衷和理想。”杨毅宁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在新疆受教育,凭借努力取得了博士学位。新疆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形成了特殊的心血管疾病谱,杨毅宁在学习研究前辈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新疆心血管病学研究,他认为,这值得用一生探索。虽然有很多内地医疗机构以优厚的待遇伸来橄榄枝,可他始终坚守初心:“我是新疆这片土地培养起来的医学人,留在这片土地上是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