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未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向患者了解病情(摄于2月28日)。图片由本人提供
巡查病房、开会、研究科研课题……8月15日,吴向未教授像往常一样忙碌了整整一天。
今年2月,吴向未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兵团)驰援武汉副领队,带领救援队员以顽强的斗志和各省市医疗团队一起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其间,他担任东西湖方舱医院临时党委副书记、心理干预组组长。
带领涵盖内科、重症医学、儿科、医技、院感、护理、心理干预、后勤保障等专业人员的庞大队伍,吴向未在方舱医院工作初期,每晚协调指挥到凌晨三四点,嗓子都哑了,但他仍坚定地说:“来了就要迅速投入战斗,大家全力以赴,争取救治更多患者!”
那段时间,为了确保救援队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吴向未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穿行在病区、会场和后勤保障区。一个月里,吴向未带领大家共收治患者1760余例。
武汉方舱医院里,每天都能看到心理干预小组忙碌的身影。
一天,吴向未带领心理干预组专家成员进舱查看,他发现一个女患者神情落寞,便主动询问,原来在当时的环境下,女患者和家人失去联系,因为着急无心治疗。吴向未立即和所在的东西湖区联系,获知其丈夫正在其他医院救治,很快就可以电话联络了,女患者心情好转,开始安心接受治疗。
“做患者的心灵医生非常必要。”吴向未告诉记者,方舱医院的特点是开放式病区,病人之间可以走动,床与床间隔不大,只要有一例病人的心理负担过大,就很容易影响和干扰周围患者治疗,所以在方舱医院成立心理干预治疗组意义重大。
1991年,吴向未考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1996年毕业后,他留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外科工作并迅速成长为一名肝胆外科专家。
之后,吴向未到内地读博,2005年又赴美国学习,并获得美国医学会青年学者奖等奖项。当时国内多所名校向吴向未伸出橄榄枝,面对优越的平台和优厚的待遇,他说:“我去外地和国外系统学习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兵团医疗事业中。”
学成归来,吴向未全身心投入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究中,他和团队探索出一套根治包虫病的新方法。目前,这一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并写入医学本科教材。
在国际上,他首次提出“干细胞行为紊乱”学说,研究成果为临床诊疗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认可。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将干细胞的理论和地方病诊治结合在一起,希望能有效治疗地方病,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这位1973年出生的年轻专家又奔向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