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0年,
迎来了这一年中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当爱情遇到疫情、遇到生活困苦之时,
它是什么模样?
恰逢七夕,
小编要给大家讲的这7个故事,
大概就是爱情最真实的样子。
黄震:疫情过后,给她一个完美的婚礼
黄震、张笑涵是一对“90”后夫妇,他们是二师二十二团医院检验科和放射科的工作人员,两人在今年5月20日领了结婚证,原本打算在7月下旬举办婚礼,没想到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两个本该在蜜月路上的新人都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更谈不上婚后的第一个七夕要怎么浪漫了。
检验科和发热门诊一起,被称作甄别新冠肺炎的“哨点”,有发热情况的病人在被送到医院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后,先在检验科进行采血化验,然后再被送到放射科做胸部拍片。二十二团医院检验科和放射科虽然工作很连贯,距离也不远,但因为特殊情况,一个多月来,张笑涵、黄震也只是偶尔能在晚上吃饭的时间短暂见面。
平日里工作,因为两人倒班制不同的原因,夫妻二人常常是一个人上班去,一个人下班回,每次如果是黄震夜班,总是下班以后第一时间给张笑涵准备好早餐,这样可以保证能让她多睡几分钟。当我们向张笑涵提出能否提供一张两人的生活合照,她找了好一会儿,说:才发现我俩已经半年多没有一起拍过照片了。
突然袭来的疫情虽然打断了小两口的计划,但他们不后悔并肩走上“战场”,并且这段经历让他们终身难忘。黄震说,疫情过后,一定给她一个完美的婚礼。
胡双琴李永生夫妇:有一种浪漫叫与你并肩作战
胡双琴是兵团医院肾病内科透析室的专科护士,已从事护理工作11年,她的丈夫李永生跟她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是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他们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临危受命,夫妻俩各自坚守一线。2月4日,一声令下,胡双琴打好行囊,随着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兵团)义无反顾地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而丈夫李永生默默坚守在兵团医院隔离病区发热病房,一遍一遍地看着手机,等待她平安的消息。
胡双琴刚到武汉,就将一头长发剪掉了,她说:“我的同事将剪发的视频传给了我丈夫,后来听同事说,他在电话那头哭了……”
李永生对于妻子的举动既感动又心疼。“她剪去了自己心爱的长发,我看了视频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剃了光头,算是一种陪伴和鼓励吧。”李永生回忆起那一幕说。
陈强:最大的愿望,是多陪陪孩子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这个七夕,有两个女儿的十二师公安局第一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陈强,依旧不能和宝贝们一起过。
今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局部地区爆发后,陈强和所有公安战线的民警一样,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一线。带领大队民警督导检查辖区内执勤情况、保障复工复产企业正常运转、为居家不能外出但需要特殊药品的居民买药 … …一个多月时间以来,吃住在单位,每天早晨8点多出门,一直到晚上1点多才能回到住处。这样我们普通人觉得高强度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日常。
但即便如此,陈强在工作间隙,一有空,就赶紧给女儿们拨通视频聊两句。大女儿九岁,小女儿三岁半,每次拨通视频,二女儿都会甜甜地说:“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你不能回来,我们就去看你吧……”当给我们复述这段话的时候,能从陈强的声音中听出幸福的感觉。大女儿不像二女儿那么会撒娇,但只要爸爸在家,妈妈不让吃的东西不让做的那些事儿,一定都要让爸爸满足。
2016年,因在基层派出所工作表现突出,陈强被评为“兵团优秀共产党员”。自2008年从事警务工作至今,陈强陪两个女儿的时间很少。他说,对两个孩子亏欠的太多,和爱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疫情过后一定好好陪陪两个孩子,要跟爱人和孩子一起补过一个七夕节。
邵阳胡青夫妇:“双警”夫妻战在“疫”线
“我们是‘双警’家庭,所以我们比普通夫妻更能理解、体谅对方。在这种时候,我们都愿意坚守‘疫’线,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分力量。”面对疫情,图木舒克监狱特警队队员邵阳这样说道。
邵阳的妻子胡青是图木舒克监狱第四监区政工员,在各自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他们,常常在单位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发光发热。
今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夫妻俩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假期,返回一线,担起监狱警察的职责使命。“在这关键时刻,疫情不灭不下火线,我将坚守第一线!”在胡青的支持下,邵阳写下请战书。
从清晨到深夜,夫妻俩同在抗疫一线上,却经常几天见不了一次面。
像这样的“双警家庭”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只是人民警察辛勤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怀着对警察职业的理想追求,平日聚少离多,面临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无怨无悔默默付出。
朱国利王利夫妇:爱是坚守的动力
朱国利、王利夫妇俩都是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三团一连职工。1971年,朱国利出生在中哈边境,19岁就开始了义务守边生涯。1994年朱国利和王利结婚后,在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伊犁河谷向西敞开的最前沿搭建了一个地窝子。
“塔克尔·穆库尔”意为“不毛之地”。每年春季,这里大风飞扬、黄沙漫天,家里的锅盖都经常被刮跑;夏季气温可达40多摄氏度,蚊蝇轰炸;冬季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要到霍尔果斯河破冰取水。直到2005年,朱国利夫妇才离开地窝子,搬进了团场在炮台旁专门建造的乔老克民兵哨所。
27年来,朱国利夫妇每天都要在17公里的边境线上巡逻2次,“哪里有块石头,哪里有个坑,我们都知道”。
27年里,夫妻俩每年对17公里的边防公路进行养护,修复铁丝网和警示牌20多处,堵截抵边旅游和闲散人员累计1000余人,从未发生一起人员越界事件。
李洪生王华清夫妇:不离不弃四十余载
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同和·幸福城一社区居民李洪生,40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呵护照顾瘫痪的妻子王华清,诠释着从青丝到华发的忠贞爱情。
1980年,李洪生的妻子王华清突然瘫痪。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击垮了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为了给妻子治病,李洪生跑遍了各大医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是妻子的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李洪生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妻子和孩子,生活的重担让他迅速消瘦。被病痛和心里的痛苦折磨的王华清,经常大发脾气赶李洪生走。“他太苦了,我故意冲他发脾气,就是想让他离开我”。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华清泪流满面。
1991年,王华清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11年的求医问药,得到的是无法治愈的诊断。绝望的王华清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李洪生温柔又坚定地说:“咱们以前怎么样过,以后还是怎么样过。你别担心,我会陪着你的。”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50年的婚姻生活,40年的艰辛守护,李洪生此生无愧,王华清此生不悔。
袁世君邹萍夫妇:爱的臂膀撑起幸福的家
袁世君是二师二十四团振兴社区职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高位截瘫的妻子25年,用爱的臂膀撑起一个幸福的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真情挚爱。
1991年,邹萍因意外高位瘫痪。住院治疗期间,她认识了袁世君。起初袁世君是因为钦佩邹萍的乐观豁达,希望能够尽可能帮助她。随着交往的深入,袁世君萌生了想要照顾邹萍一辈子的念头。开始邹萍是拒绝的,她很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不想拖累袁世君。可袁世君不愿放弃,他一如既往地出现在邹萍病床前,像家人一样陪伴照顾她。直到1995年,邹萍被袁世君的执着和深情打动,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结婚那天起,袁世君就接过了照料妻子吃喝拉撒的重担。25年来,袁世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给妻子洗脸、喂药。晚上,他坚持给妻子擦洗身子、泡脚按摩,夜里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起床帮妻子翻身。为了更好地照料妻子,袁世君还自学了中医针灸、推拿。
1996年,邹萍冒着极大风险生下了女儿。为了照顾妻女,袁世君只能在离家近的地方打零工,每天忙得像个陀螺,每晚只睡4个小时。无论生病还是受伤,袁世君不能有一天懈怠。
“我现在很满足、很幸福,丈夫和女儿给了我一个完整的世界。”瘫痪在床21年,邹萍依然笑容灿烂。
爱是欢笑,也是泪水,
爱是陪伴,是珍惜,是依靠,
爱闪耀在生死考验面前,
更藏在平淡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里……
愿你无论何时,
都有爱的能力和勇气。
相信爱情,
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