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哈拉峻草原的守护者——记红旗农场五连奥斯曼·马木提驻守哈拉峻草原三十年
7.5万
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杨蕾 艾热帕提 张小单

在与阿图什市哈拉峻乡毗邻的地方,有一片铁丝网圈住的草原,面积为800亩,葱郁地生长着白杨、红柳、骆驼草。红旗农场五连奥斯曼·马木提老人在这里驻守了三十余载。

我的任务就是守好这片土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十多年前,奥斯曼·马木提和4个伙伴接到红旗农场委派驻守哈拉峻草原的任务,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他赶着羊群进了山。曾经的哈拉峻草原条件艰苦,与他同来的伙伴们受不了寒冷和艰苦,带着家人退回了农场,他则一人继续守护这片草原。

“三十多年前政府安排我和4个伙伴驻守哈拉峻草原,后来他们都走了,我坚持下来,守护这一片哈拉峻草原。”1月14日,64岁的奥斯曼·马木提老人指着宽阔的草原自豪地说道。

哈拉峻草原总面积2000亩。由于该草场距离农场较远,管理不到位和荒漠化严重等原因,面积逐年在递减,由原来的2000亩减退到不足1000亩。

自己编织铁丝网围出一片草原

从“青春点”的界碑进入哈拉峻草原,农场片区的哈拉峻草原被连绵的铁丝网围控着。“这些铁丝网是我自己一圈一圈绕上去的。”奥斯曼老人带着笔者开始他日常围着铁丝边界的检视工作,“在铁丝网里种小树,一方面阻挡风沙的侵蚀,一方面绿化环境。”

白杨、红柳、骆驼草在冬季依旧看出它们的生命盎然,一条小沟穿过草场,沟里流水欢快奔流,一只小牛犊边喝水边哞哞呼唤,远处的羊群慢悠悠地晃着。

哈拉峻草原原来是一片荒漠,奥斯曼老人带着妻子开垦荒漠,种棉花、种玉米和小麦。因为常年干旱,雨水少,风沙大,年年种植年年不见有收获。奥斯曼老人开始反思失败原因。

要想庄稼有收成,得让荒漠变绿洲。

他去外地进了一批白杨树苗,用毛驴一趟一趟拉,挖坑埋土,种下一棵棵小树苗。树种下了,但缺水浇灌,小白杨的成活率低,一年最多有三分之一的小树苗成活下来。

奥斯曼老人没有气馁,年复一年地在春天种下希望,三十年来,从未间断。

成片的小白杨变成参天大树,地能种庄稼了。小麦玉米年年有余,棉花也年年丰收,他养的牛羊也从最初的8只小羊羔、2只小奶牛发展为数量达上百头的规模。

“现在年龄大了,放不动牛羊,去年已卖掉四五十只羊,现在只有三十几只羊和五六头牛,轻松多了。”奥斯曼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支撑起整个家的是党恩

致富不忘思源头。奥斯曼老人用行动感党恩,每年主动向红旗农场缴纳1500元的土地承包费。

奥斯曼老人有3个孩子,大儿子、女儿是人民教师,小儿子开着大卡车跑运输。在教育儿女上,他引经据典,将党的关心关怀输送到孩子们的心里,并教导孩子们要用反哺之心回报社会。

奥斯曼一家有4名共产党员,大儿子、女儿教书育人,培养党的接班人,女婿是农场一连连长,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如果我干不动退休了,我的儿孙们也如我一样,一如既往守护哈拉峻草原。”

经济宽裕了,老人买了拖拉机等耕地设备,继续给荒漠“穿金带帽”,种上排排小白杨。

“在哈拉峻草原养牛羊,节省了蓄草费用,一头牛的利润在五千元左右,羊羔的利润也有五六百元,加上种植的上百亩玉米小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老人高兴地说。

如今的奥斯曼老人,生活充满了阳光和绿意。


来源/
编辑/李文华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