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城市追梦记
7.5万
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热孜万姑·艾海提在裁缝店整理顾客订制的新衣(资料图片)。 崔显朝 摄

3月31日,龚静(左)将包装好的花束递给顾客。 陆永红 摄

核心阅读

万象更新始于春。随着又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兵团又诞生了一座城市——新星市。从王震将军率军拉动“军垦第一犁”,在戈壁滩上建起兵团第一座城市——石河子市,到最年轻的新星市,兵团持续抓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座座高楼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等迅速发展。

一群群敢闯敢干的职工群众走进城市,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奋斗故事,汇聚起加快建设现代化兵团城市的磅礴力量。他们在用双手赶走贫困、体验别样精彩人生的同时,也渐渐在城市里找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兵团日报记者 马雪娇

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迈上小康路

3月29日,在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纺纱车间里,一台台纺纱机飞速运转,气流纺车间主管努尔姑·买明正耐心指导几位新来的工人熟悉设备和相关操作流程。

努尔姑·买明是三师四十四团十八连居民,2018年,努尔姑·买明来到图木舒克市,成为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气流纺工人。

几年打拼下来,努尔姑·买明从学徒工晋升为气流纺车间主管,每月收入近4000元。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她和丈夫在图木舒克市买了一套楼房。“这里特别好,工资稳定,生活有保障,儿子也被我接到图木舒克市上学,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一家人觉得很幸福。”努尔姑·买明说。

努尔姑·买明总能从新员工身上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厂,成为产业工人,他们在助力城市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小康路。

冬去春来,季节更替。四十四团三连群众热孜万姑·艾海提的裁缝店里迎来了不少顾客。

热孜万姑·艾海提的裁缝店就开在图木舒克市恒美小区附近,热孜万姑·艾海提肢体四级残疾,2017年还是连队建档立卡贫困户。

得知热孜万姑·艾海提学过缝纫手艺,连队“两委”、帮扶干部帮她找店面,申请扶贫小额贷款2万元,开起了裁缝店。

热孜万姑·艾海提热情服务,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位顾客的订单。如今,依靠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娴熟的手艺,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她也从贫困户变成了致富能手。

“在好政策和连队的帮扶下,我勇敢迈出了第一步,现在不仅自己脱贫了,家人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体会到了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的滋味。”热孜万姑·艾海提说。

困境伴随着机遇,迎接新挑战

“这是您订的花束,祝您生活愉快!”龚静是石河子市知否花艺店店主。每天,她都用包装好的花束,为顾客送去祝福。

龚静家住石河子郊区。2018年,她投资30万元,在石河子友好商场开了一家花店。开店头两年经营很顺利,她计划进一步扩大店面规模。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回到了起点。

困境总是伴随着机遇。除了开花店,龚静还和伙伴们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积极拓展线上市场。

“在一座城市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坚守下来,才能看到希望。今年,我希望有机会出去学习,提高花艺水平,希望用我包装的花束,为在城市辛苦打拼的每一个人传递温暖、带去希望。”龚静说。

奋斗在城市,有人在坚守中等来机遇,有人还在不断抉择的路上。在兵团的一个个城市,不时有背着行囊的人,随着城市越来越发达的交通道路,奔向自己的梦想远方。

3月20日,记者在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见到了董红玉,此时的她,一边在博物馆做讲解员,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

2018年从上海政法学院毕业后,董红玉回到三师四十六团工作。2019年,她成为“三支一扶”志愿者,在连队、团场文体广电服务中心等单位工作过。

去年年底,“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她经过慎重考虑,来到图木舒克市发展。

董红玉说,这几年她深切感受到图木舒克市的飞速发展。她想通过考试,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参与到兵团火热的城市建设中。

见证城市成长,让未来可期

暖风吹拂,五家渠市街头巷尾的林带里,冒出点点新绿。

五家渠园林工人高智敏和同伴们进入了每年最忙碌的季节,她每天6时起床,7时就到现场,种树、种花,为城市添绿增色。

2015年,高智敏开始在五家渠市从事园林工作,“春秋两季是每年最忙的时候,补种花草、平整绿地、清除杂草,绿化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琐碎。”高智敏说。

近年,五家渠市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养生态城市,高智敏的工作更加忙碌,每日穿梭在城市间,看到哪一片景观带里的鲜花长势不好,就会和片区的负责人沟通,有病虫害的及时处理,或者重新补种,就像城市的绿地守护者。

“这两年,五家渠市坚持植树造林,不断提升绿化质量,有时听到市民说这片花开得好;那块以前脏乱差,现在都是风景区,我会特别骄傲。当园林工人虽然辛苦,但看到自己留在这座城市的印记,很有归属感。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园林工人的双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高智敏说。

城市像个“熔炉”,汇聚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有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建美丽城市,也有人见证着城市从无到有,从大工地变成生态城市。

春到河谷,草长莺飞。四师六十六团十二连居民陈彩梅没事就会拉着几个姐妹,在可克达拉市转悠,或逛超市,或沿河散步,或在满街花树的街道骑车穿行。

她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就像长辈看着自家孩子一步步成长那样,有牵挂有骄傲。从一片荒滩到脚手架林立的工地再到绿意盎然,城市的每一步成长,她都记录在手机里。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提升,陈彩梅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在可克达拉市河滨饭店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可以成为上班族。饭店包吃包住,我每月工资3000元,节日、生日还有福利。”陈彩梅骄傲地说。因为一座城市的兴起,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为了增收,只能骑三轮车去卖点小吃,风里雨里,真辛苦。现在可克达拉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便利,我再努力两年,就准备买房了,以后就在这里养老了。”陈彩梅说。

工地要热起来、机器要转起来、市场要活起来、城市要美起来……在静待绿化的林带间、在大工程大项目的建设场、在一个个兴起的社区里,无数像陈彩梅一样的职工群众,汇聚起加快建设现代化兵团城市的磅礴力量。

远方,奋斗的步履未曾停歇,城市建设的交响声声激越。



来源:搜狐网

来源/搜狐网
编辑/张志玲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