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人人有事干 月月有收入——兵团驻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促群众就业记事
7.5万
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4月20日,红光村12组村民左热古·依盖木(左)在为红枣打包。 王建伟 摄

4月22日,工作队队员赵新龙在为养殖户讲解科学养牛技术知识。 艾麦尔·图尔荪 摄

●兵团日报记者 楚甲周 盛立超 米叶赛尔·阿扎提

4月23日一大早,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13组村民玉苏普·麦海提和妻子就来到三师四十五团十二连,为承包户管理土地。

“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多方联系,为我们介绍工作,现在我和妻子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玉苏普·麦海提说。

今年以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兵团驻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不同品种的牛分开饲养。”

“牛圈要经常打扫、消毒。”

“棉花秸秆要粉碎,玉米七八成熟的时候做青储饲料最好。”

4月22日,在红光村18组村民奥斯曼·艾散的牛圈旁,工作队队员赵新龙向参加培训的22户养殖户讲解养牛技术。

当日,针对养殖户普遍存在的饲养管理粗放、卫生条件差、配种不及时等问题,工作队开展了此次培训。赵新龙从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配种技术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并现场对养殖户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

“参加今天的培训收获很大,赵老师讲的很多科学养牛技术都很实用,今后养牛我要进行科学养殖,争取有更高的收入。”红光村13组村民艾麦提·萨依提说。

加强培训是提升群众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工作队立足红光村实际,根据不同群体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先后开展了干部培训、夜校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补齐村民技术技能短板,激发村民增收内生动力。

培训坚持“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培训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畜禽现代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常态化疫情防控知识等。截至目前,工作队已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03期,参训群众达3147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丰富培训内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让村民能够真正熟练掌握就业技能,不断提升增收致富能力,为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工作队队长、红光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葛剑说。

做好监测预警,精准防止返贫

4月23日一上班,红光村农村发展中心成员图尔孙·巴拉提通过新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查看村民近期就业情况。

图尔孙·巴拉提说,新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会不定期反馈村民就业、医疗等情况,他每周都会对村里劳动力尤其是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就业、创业、收入、返贫致贫风险等情况进行更新完善,并做好跟踪监测,对确实存在就业困难的村民进行帮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群众虽然脱贫了,但还不能松劲,还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工作队和村“两委”建立健全人岗匹配台账以及就业失业返贫风险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建立监测预警台账,逐组逐户逐人逐项摸排,每周更新就业收入信息,实时掌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从业收入等情况,定期分析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失业、因意外等返贫致贫风险,对存在风险的家庭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早阻断。

同时,工作队建立完善干部挂钩帮扶机制,每个工作队队员帮扶5至8户群众,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精准帮扶措施,全面提升帮扶实效。

一项项有力举措,确保了红光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稳定就业,未发生已脱贫户返贫和一般群众新增贫困的情况。

搭建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4月23日,三师四十五团新疆瀚海绿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红枣加工车间,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红枣在分选机里“欢快”地跳动着,工人们正在忙着红枣的清洗、分拣、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多亏了工作队的帮助,我在这里工作每月有3600元的收入,今年以来,我已挣了1万多元!”正在分拣红枣的红光村12组村民左热古·依盖木说。

左热古·依盖木土地流转出去后,想通过就业增加收入。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想方设法,与周边团场企业对接,最终帮助左热古·依盖木在新疆瀚海绿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

工作队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把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完善落实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结合村里劳动力实际,全面了解周边企业用工需求和招工缺口,为用人单位和红光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平台,既拓宽了红光村村民就业渠道,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

今年以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红光村到周边团场管理土地、到企业务工的村民有31名。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工作队的优势,结合红光村实际,积极联系周边团场和企业,帮助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让更多村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葛剑说。



来源:新浪网

来源/新浪网
编辑/张志玲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