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四十二团龙口镇五连职工程习峰像往常一样8时起床,来到屋前,采摘了一些蔬菜后,径直走到屋里做早餐。
“我每天8点20分吃早餐,9点准时赶到红枣地里,和工人一起剪枝,每天动动胳膊,晒晒太阳,身体好。”程习峰说。
今年59岁的程习峰,居住在团镇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说起自己的经历,程习峰总结:“我这一辈子都感谢兵团。无路可走的时候,是兵团接纳了我,这么多年来,我深刻理解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如今,我生活富足,儿女也都有出息,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兵团带给我的。”
程习峰的故事,还得从26年前的秋季说起。1995年,程习峰带着妻子和孩子从河南老家来到团镇五连,成为一名职工。
“当年,五连只有10余户职工,每户职工都有一间土坯房,家家都配备一副扁担。那时,条件艰苦,我们都用扁担去涝坝挑水喝。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生活也不觉得苦。”程习峰说。
1996年,程习峰夫妇利用身份地开始学种棉花,在连队技术指导员的帮助下,很快掌握棉花种植技术。一年的辛勤劳动挣了1.7万元。“拿上这笔钱,全家人都高兴坏了,从来没想过,来这里一年就能成为万元户。”程习峰说。
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1997年初,夫妻俩承包90亩地种棉花。那一年,棉花喜获丰收,年底收入3万元。他们买了第一辆三轮车,不仅可以接送孩子上学,也可以拉农资、运送棉花。
1998年,程习峰承包196亩地种棉花,年底获得5.4万元收入。当年,团镇鼓励职工建抗震安居房,还给补贴,程习峰果断换掉90多平方米的4间砖混结构房。“新房通电、通水,家门口还通柏油路,生活条件一下好起来了。”程习峰说。
2012年,夫妻俩承包698亩地种棉花,棉花产量高,价格好,当年兑现43.8万元的棉花款,连队还发了7.2万元的棉花种植补助款。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程习峰盖了100多平方米的库房,还修葺280多平方米的院墙,并找来装修工,花1.5万元装修房子。贴了瓷砖、挂了吊顶、装了暖气,并添置电视机、洗衣机、一辆四轮拖拉机,还新换了一辆三轮摩托车。
尝到致富甜头的程习峰并不满足现状,他积极响应兵团优化产业结构政策,决定尝试种植红枣。2013年春,夫妻俩开始改造棉田,买来枣苗枝,栽种237亩红枣。前两年,枣园每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他们没有气馁,依然充满信心,按时给果树嫁接、除草、施肥,勤勤恳恳干,终于等到丰收年。
2016年,枣树挂果,亩产100公斤,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卖出,除去成本,挣了7万元。
2017年夏,枣树上的青枣压弯了枝头,夫妻俩喜不自胜。8月12日,一场罕见的冰雹袭来,大部分青枣被砸,夫妻俩既惋惜又心疼。“就在我们伤心无助时,团镇领导来了,并送来慰问金。没过多久,师市领导也来了,鼓励我们继续奋斗,践行兵团精神,我和妻子很受鼓舞。”程习峰回忆道。
就在夫妻俩重拾信心准备大干一场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生活的宁静。2018年6月,程习峰的妻子永远离开了他,备受打击的他,沉浸在悲痛之中,迟迟不能自拔。为让他有人陪伴,孩子们决定将家搬到五连。那段时间,每天都有连队的职工群众找他唠家常,天天有人给他送来可口的饭菜。
暖心的陪伴让程习峰渐渐振作起来。两个月后,他回到枣园。
辛勤的劳作换来丰硕的成果,随着红枣盛产期的到来,程习峰的家庭年收入逐年增加,不仅自己换了轿车,还给儿子儿媳每人买了辆小轿车。
致富后的程习峰没有忘记乡亲父老,积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莎车县塔尕尔其乡克塔特村村民努尔麦麦提·克里木2018年来到程习峰枣园打工,3年来,他从一个没有任何枣树种植技术的农民,变成枣园管理技术顾问,还带动其妻子、弟弟一起在这里打工挣钱。“程大哥对我们很好,手把手教我们种植技术,和我们一起干活,还经常请我们吃饭。在这里每年能挣1万多元。”努尔麦麦提·克里木说。
2014年起,程习峰先后带领80余名周边乡镇职工群众致富,他们有的学会了管理技术,种枣树实现脱贫,有的挣了钱做起小买卖,有的盖了新房。
这两年,程习峰开始在改良红枣品种上下功夫,买来各种枣苗,试种、测产,希望闯出一条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我明年就退休了。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买好房,儿女也都孝顺,争着要接我去和他们住。可是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有一起奋斗多年的兄弟姐妹。退休后,把地交出去,我打算开个果品加工厂,不仅可以提升红枣产值,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身为兵团人,一定要践行兵团精神,和大家一起努力建设更美的家园。”程习峰说。(全媒体记者 尹群燕 特约记者 刘丹 通讯员 王永超 摄影报道)
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