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清晨,我随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工团一行从图木舒克市向东出发,坐了一整天的汽车,也只是才到达库尔勒市,仍旧在南疆。3月13日,又坐了一天汽车,天黑后终于到达乌鲁木齐。一路上尽是漫漫沙土的荒野,看着这些风景,你一定会对“辽阔”一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与南疆相比,北疆民族构成更加丰富多样,民族交流也更频繁多彩,兵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民族特征,既有豫剧、秦剧、眉户等汉族戏剧,也有哈萨克毡绣、布绣等民族“非遗”作品,还有拉面等各民族都喜爱的美食。
六师五家渠市新湖农场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碱烧制”。新疆干旱,盐碱地较多,也出产一些对盐碱耐受力较强的植物,在新湖农场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碱蒿。将晒干的碱蒿放在特制的土窖中,分批次连续焚烧,在烧完时用土封住窖口,隔绝空气,等两三天后就会得到自然凝结的墨绿色土碱块,看起来就像锈迹斑斑的青铜。土碱是做拉面的重要原料,加了土碱的面团韧性更好,拉出来的面条更细更均匀,且容易消化。“拉面”的维吾尔语发音是“拉曼”,从发音上分不清是谁学谁。
哈萨克毡绣、布绣是六师五家渠市红旗农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带我们前往红旗农场的六师五家渠市文博中心主任苏国琼在红旗农场有一户哈萨克族亲戚。苏国琼的这位亲戚是一位毡绣能手,她绣的毡绣十分漂亮,除哈萨克族传统的羊角、云朵等图案外,还有梅花、牡丹、飞燕等剪纸中常见的图案。她说,这主要得益于跟随苏国琼参加国家级“非遗”项目展览的经历。
从红旗农场回来的路上,苏国琼讲起这位哈萨克族亲戚和哈萨克毡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最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他找了基层的少数民族干部帮忙,一边做记录、一边拍照,填报各种表格,复印各种材料。申报成功后,要在内地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展览,也是苏国琼带着他们去展示毡绣、布绣的。
就是在那次全国各地非遗作品展览上,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北疆的哈萨克族妇女见到剪纸,深受震撼。她们回来后就开始探索毡绣的新图案,梅花、牡丹、飞燕等在剪纸中常见的图案被她们绣到毡绣中。这种新图案为哈萨克毡绣打开更广阔的销售市场,从事毡绣手工艺人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升。可见民族团结、民族交流不仅仅是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很现实的经济发展需求。
哈萨克毡绣虽然在北疆广泛分布,但有的地方有精通毡绣的手艺人却没有会报材料的干部,有的地方有会报材料的干部却没有精通毡绣的手艺人,最终还是苏国琼这个民族团结的团队申报成功了。毡绣不仅仅是一个“非遗”保护项目,更是民族团结的桥梁。不仅北疆的毡绣是,南疆的刀郎木卡姆音乐、卡龙琴乐器制作、柯尔克孜族毡帽……这些“非遗”保护项目都是民族团结的桥梁,而民族团结又不断促进着这些“非遗”保护工作。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图书馆副馆长、东莞图书馆干部:张宽路)
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