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春风五月时,桑果铺成满地诗。”在这炎热的南疆5月,烈日高悬,高温持续,酷热难耐。可就在四十五团前海镇九连的房前屋后,一株株桑树为职工群众撑起了一片片绿意。
在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门前桑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桑树上挂满了桑葚。微风吹来,熟透的桑葚噼里啪啦往地下掉,连队的大人、小孩都会去采摘。熟透的桑葚晶莹剔透,个大饱满,白色的犹如蚕蛹,黑色的则像黑色珍珠,熟透的桑葚采摘时要轻手轻脚,一不小心就会掉落到地上,瞬间化作一摊糖水。这个季节连队职工群众门口桑树下星星点点布满了黑的、白的渍点,像是绘就一幅未干透的山水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南疆,5月下旬桑葚大多成熟了,格外香甜,轻轻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入口即化。最大的桑葚能与北疆的草莓媲美,让我们这些从北疆来的“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们唏嘘不已。在北疆农贸市场出售的桑葚与这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外观和口感都差之甚远。据当地老人介绍,四十五团前海镇所属二十多个连队中唯有九连和邻近的一个连队有桑树,而九连桑树格外多。
来连队两年多了,我知道连队东边乌斯曼家的桑树长得最为茂密、桑葚也结得比较多。乌斯曼是党员,每次见到我都很热情,总邀请去他家坐坐。乌斯曼除了要种植自家的生产地,还养殖了5匹马、2只牛、一群鸽子,一年到头总是忙忙碌碌的。随着兵团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他家的经济收入也日渐好转。
五月的一天,偶读唐代湘灵君的诗“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乌斯曼家旁边。他看见我立刻对我说:“我家院子里的桑葚特别大,也特别甜,要不要尝尝?”说着就拿梯子让我爬上墙去摘。我说:“谢谢啦,不用了,树底下掉落的桑葚味道也不错,尝几个就行了。”这里的职工群众都非常好客,无论碰到谁都笑容可掬地问候,甚至好客地邀请到他们家里吃饭。他们都很淳朴,我能感觉到他们内心深处那份真情实感。
南疆的夏天,天气燥热,干旱少雨,但是门前桑树都是枝繁叶茂的,像给每家每户撑起一把绿色的遮阳伞。到了6月,桑葚都已掉落,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农田阡陌一派生机勃勃。棉田绿、枣花黄,人们忙碌着下地精耕细作,唯有桑树很少再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太普通了。我却要赞美稳如钟的桑树,它没有白杨和槐树的硕大和气派,也没有果树美妙的身姿和艳丽,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或偏隅里。但她依然有着其它植物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依旧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意,农忙一天的人们总是或坐或躺惬意享受她带来的“安逸”。
固然身处恶劣环境,可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桑树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展现自己的价值。
“桑葚宝塔沐春风,一支两支露峥嵘。”我想,桑树的这种精神不正像千万个“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他们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场硬仗中来,把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高度关切和亲切关怀,增强各族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他们扎根在新疆基层各地,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强化责任意识,深入基层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努力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确保所驻连(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南疆的大地纵然风沙肆虐,纵然干涸缺水,纵然贫瘠,但正是有了这一抹绿意,南疆大地才变得有无限生机。
南疆的春天有了桑树的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桑树的气质风度,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千万个“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也像她一样有着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让“民族团结一家亲”更加深入人心,把边疆社会稳定的基石越打越牢,像桑树根永远深扎在南疆广袤的大地上。(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