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盛世梅,来自第三师四十五团前海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兵团人。作为一名兵二代,我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上世纪60年代,时年20岁还正是风华正茂的父亲从甘肃来到四十三团(2005年合并到四十五团),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盐碱水。4年后,母亲也从老家来到兵团,跟父亲分在同一个地方垦荒造田,在共同的劳动中,父母亲从相识到相知相恋,从一对“革命战友”结为“革命夫妇”。结婚初期,由于房屋紧张,各自就住集体宿舍,直到连队领导分给他们一间小屋。但家里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两张单人床板一并就是一张大床,两个小木箱就是衣柜兼饭桌。结婚后,也没有单独开伙做饭,每天还是从食堂打饭吃。母亲生哥哥的时候,每天劳动繁重而紧张,为了不耽误生产,才几个月就将哥哥送回老家甘肃让奶奶带。1969年,我出生时,因为长期得不到营养补充,母亲奶水不足,吃不饱的我只能用“哇哇”大哭来表示抗议。母亲就用仅有的工分钱买一点点猪肉,炼成猪油,每次吃饭时,挖一勺猪油拌在菜里或是加在汤里,这样奶水才逐渐多起来,等我稍大点又把定粮分的一点点白面打成白面糊糊,喂给我吃。母亲告诉我,我出生四个月后就被送进集体托儿所,有一次晚上我生病了,为了不旷工,母亲白天依然出去拉车干活,收工时见我还是高热不退,心疼得一边号啕大哭,一边抱着我匆忙向卫生院跑去。
儿时的记忆中,父母亲一天到晚总是很忙,白天不是忙着拉车开荒造田,就是忙着挖渠道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还要洗洗缝缝一家人的衣物。挖大渠是个很苦的力气活,几米宽的大渠,全靠人工一锹锹挖出来,挖渠时一部分人在下面挖,一部分人把挖了的土往上面堆,一天干下来手上磨的都是血泡。有时为了赶进度,各组之间还时不时组织开展“大干快干”劳动竞赛,大干时不回家,窝头送到地里全都又凉又硬,难以下咽。
等我有了弟弟的时候,父母亲更忙了。父亲常常去参加挖渠大会战,一走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母亲每天很早起床,把我们收拾好,然后用她那瘦小的身体前面抱一个、后面背一个,把我们送到托儿所再去开荒挖大渠,晚上再背一个抱一个接回家,直到所有的渠系全部贯通,天山雪水由山上引下来,流到田间地头,他们才基本结束了挖大渠工作,接着又投入到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劳作中。时至今日,提起当年开荒造田期间的事,父母亲还记忆深刻,说再没有比挖渠造田更累的活了。可我感觉那时的父辈们精气神十足。
新疆的田地面积太大,种的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到了丰收的季节常常忙不过来,麦子成熟收割的时候,所有的大人白天晚上下地收割麦子,那时的托儿所为解职工们的后顾之忧,晚上也不用接孩子。哺乳期的妈妈们也是赶到托儿所喂完奶再赶回麦地收割麦子。忙起来的时候,几天也见不到孩子。下了班人又困又乏已也没精力管孩子了。那时天天组织劳动竞赛,工人们你追我赶拼命干,个个争当先进,谁也不愿落后。学校也组织学生帮忙抢收,班级之间、小组之间、个人之间互相竞赛,不知道苦也不知道累,直到麦子收割结束,一双手已经伤痕累累,满是裂口。小时候,家里箱底下一摞摞父母亲珍藏的“先进工人”“五好工人”“三八红旗手”“劳动能手”等证书,成为父母亲最珍贵的财富和辛勤付出的见证。
兵团人的心胸是开阔的,情怀是高尚的。上世纪60、70年代,在全国生活物质匮乏、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搞发展的情况下,兵团战士也不甘落后。老一辈军垦人靠着肩挑手推、开荒造田种出的粮食,除了留下极小一部分第二年生产和生活外,大部分都上交国家支援内地人民生活和发展建设了。
那时候各民族之间、邻里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大家共同劳作、共同生活,逢年过节时,各民族相互走访拜年。
我的学生时代,每年秋季,课余时间就是在摘棉花、收玉米、割小麦这些农活中度过的,直到多年后有了犁地机、播种机、大型收割机,父辈们才从开荒造田这种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父母亲经常说,那时候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只知道祖国建设需要我们出力才能发展起来,人人都盼望着尽早实现现代化。
老一辈军垦战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是在父辈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对四十五团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情谊的我,1996年6月在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留在乌鲁木齐的机会,选择回到团场,至今已在四十五团工作31年。经过近三代军垦人的努力,如今的四十五团早已从建场初期蒿草丛生、黄沙漫漫、贫瘠荒凉的戈壁滩,被我的父辈们和他们的第二代建设成阡陌纵横、林网齐全、高楼林立的军垦新镇。 作为一名军垦战士的女儿和军垦新城的建设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中因为经常加班加点,身体也常常发出警钟。每到这时,我时常回想起父辈那代人的坚守与付出。父母不仅养育我们长大,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还留给我们一笔永远都带不走、一直继承和发扬下去的精神财富。工作31年的我连续14年获得师级统计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荣获全国统计工作先进个人。
今天,我将记忆中父母亲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就是希望我们时刻牢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让兵团精神永放光芒!(盛世梅)
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