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山丽水间,在希望的田野里,南疆各垦区呈现出
一派乡村振兴发展新气象——千里沃野动风色
兵团日报记者马雪娇
航拍一师三团一隅(摄于5月18日)。近年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三团发展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支点。 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摄
立夏之后,芳菲未尽。天山以南,南疆师市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萌动着勃勃生机:田野里智能机械来回穿梭,进行精准化播种;田园综合体的生态观光园内,风景如诗如画,游人来来往往;高效农业大棚里绿意盎然,萌动着丰收的希望……千里沃野交织着乡村振兴发展的乐章。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各师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
5月19日,在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标准化枣园内,工作人员在检查枣树生长情况。 兵团日报驻十四师记者站 刘秋月 摄
动力 强基固本,兴旺产业
连日来,南疆各师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4月中旬,一师阿拉尔市200万亩棉花春播工作全面结束,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千台大型机械参加了“大会战”。随着农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该师市棉花实现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从源头上提高了棉花品质、降低了种植成本,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为棉花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将发展产业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可以让职工群众吃上“产业饭”,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依托产地优势,一师阿拉尔市大力发展纺纱、织布、成衣等下游产业,加快推进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建成投产23家棉纺织企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带动近万名职工群众就业。
目前,二师铁门关市辣椒苗和番茄苗移栽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焉耆垦区各团场全部采用了机械化移栽技术,每台机器每天可移栽辣椒苗和番茄苗15亩至20亩,在保证移栽质量的同时,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为辣椒、番茄“两红”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前100多亩的辣椒苗移栽要3天才能完成,现在机械栽苗,100亩地一天就完成了,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提高了栽苗的质量。”二十五团二连职工熊作斌说。
为持续做好番茄、辣椒“两红”产业,二师铁门关市抓好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重点做好辣椒、番茄标准化育苗基地、生产基地、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研发番茄、辣椒深加工产品,以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今年,三师图木舒克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计划建设面积8万亩,打造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产业链条完整、示范带动有力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高地。
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持续优化,职工群众种田的效益不断提高,农业已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图为二师三○团园三连墙体彩绘(资料图片)。三○团园三连实施墙体彩绘工程,让新颖、多彩的“文化墙”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连队建设。 刁翔 摄
活力 因地制宜,优化结构
“五一”假期期间,一师九团十一连种植户黄梅的温室大棚里,水蜜桃进入采摘期,引来了不少游客进园采摘购买。
这几年,在连队“两委”的鼓励下,黄梅从河北引进水蜜桃新品种,承包3座温室大棚进行种植。同时对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管理,全程使用农家肥,采用蜜蜂授粉和种植蒜苗驱虫的方法,让产出的水蜜桃真正绿色、安全、无污染。
近年来,九团大力发展特色果树种植,果农们纷纷依托果园发展观光旅游,并在各大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团场,走进农家果园体验采摘乐趣。如今,当地的水果产业已成为职工增收、农业增效的新亮点。
5月3日,二师二十一团八连占地30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里,工人们在投放虾苗,今年预计共投放虾苗6吨,还将投入少量的螃蟹,采取虾蟹套养模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水产养殖是二十一团的新型优势产业,该团采取“养殖+农户”产品统购统销、“养殖+垂钓+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等发展模式,依托团场旅游业发展,走“水产养殖+休闲观光”的特色发展之路,在丰富职工群众“菜篮子”的同时,带动职工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大漠深处,三师四十九团十五连进入甘草种植时节。
南疆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为沙质土壤,种植中药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十九团积极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示范种植中药材,拓宽职工群众增收渠道。
四十九团十五连职工李建明说:“有几处条田盐碱大,土壤沙化严重,种了几年棉花,产量不是很理想。正好甘草种植合作社在推广种植药材,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销路也不用愁,我就跟着种植甘草,希望有个好收成。”
今年,四十九团共种植中草药8000余亩,有甘草、金银花、柴胡、板蓝根等。该团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实特色农业,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产业,真正实现中药材产业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魅力 环境提升,生态改善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推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必须要打的硬仗。南疆各师团扎实推进连队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提升连队人居环境质量,南疆各连队“颜值”“内涵”双提升,成为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5月4日,记者走进一师十六团三连,道路两侧的果树带来一片片绿意,职工群众相伴散步,连队的硬化公路通到家门口、地头边;深夜行路,路旁崭新的路灯照亮了前行的路。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明显提升了连队职工群众的生活品质。
据了解,该连巷道里栽种各类果树4000余棵,实现了户户有果树,家家有花开;旧垃圾池经过清理,引进活水后,成了一处独特的风景。观光凉亭、观光垂钓区的修建更是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别样的生活趣味。
美景如画,游客不断。
把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强势推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发展,南疆各师市正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居民增收的新路子。
在二师二十七团八连,往昔连片的残旧土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悄然铺开的宜居宜游画卷。
八连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排污井447座、完成水冲式户厕改造132户;清运垃圾百余吨,发放小型垃圾箱280个,完成硬化道路11.7公里;铺设营区绿化管网15.9公里,修整绿化林床12亩,全面实现“净、清、理、绿”,促进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紧傍博斯腾湖、开都河(西支)穿连而过的区位优势,八连还鼓励职工群众在沿河一带开办山楂风情园农家乐、稻田蟹生态养殖农家乐、蟠桃采摘园,连队辖区年均接待疆内外游客超过5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美丽连队建设让开都河畔焕发出新的活力。一片葱茏中,职工群众生活更富足也更舒心。
乡村振兴在路上。在秀山丽水间,在希望的田野里,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气象,南疆各师团职工群众带着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的期盼,铺展着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