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 安边固疆创伟业 续写维稳戍边传奇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屯垦戍边乃千古之策。多年来,一代代兵团儿女扎根新疆,默默守卫在祖国的西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兵团屯垦戍边、维稳戍边履职尽责,成为国家边境线上一座座移动的丰碑。
用不变初心铸不朽界碑
临近魏德友的小院,便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向萨尔布拉克草原,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就会在一座小院中冉冉升起。这个小院便是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的家。如往常一样,今年已经81岁的魏德友带上收音机、旧水壶、一架掉了漆的望远镜和一支羊鞭,赶着羊群开始了一天的巡防工作。
每天清晨,魏德友与妻子都在院内升起五星红旗。资料图
不善言语、头发已花白,腰背有些佝偻……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为魏德友留下印记,但他的步伐依然矫健,每天放羊巡边一走就是15公里,已经成为魏德友生活中的一部分。
年轻时的魏德友和现在的魏德友。资料图
1964年,24岁的山东小伙魏德友从北京军区转业,自愿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九师一六一团屯垦戍边。上世纪八十年代,魏德友夫妇所在的一六一团原兵二连解散,同批进疆的战友们都劝说魏德友一起搬家,但他坚持留守在这片草原上,放牧巡边。
魏德友赶着羊群巡边放羊。
“您打算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待多久?”曾今有人这样问魏德友,“我就在边境线待一辈子,哪儿也不去。”这是魏德友给出的始终如一的回答。
魏德友巡边时,收听党的政策和国内新闻。资料图
如今,魏德友在他再熟悉不过的巡防线上已走过57年。57年来,魏德友义务巡边20多万公里,徒步走过的路相当于绕地球5圈。堵截临界牲畜上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深受父亲的影响,2017年,魏德友的二女儿魏萍辞去山东的工作,回到萨尔布拉克草原,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羊鞭,成为一名护边员。
魏德友一边放羊,一边观察边情。资料图
“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上报。这是父亲与我一起巡边以来常对自己说的话。”魏萍告诉记者,他人眼中,自己的父亲拥有着多重光环,但在自己眼中,父亲则是一名对巡边工作尽职尽责的耿直山东汉子。
魏德友带女儿魏萍到边境线熟悉地貌环境。资料图
作为一名兵二代,接过手上的羊鞭,成为新一代戍边人,魏萍也有着自己的一份感触。“成为新一代戍边人,心里挺自豪的。”魏萍说,作为兵团人,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是自己的一份义务,今后要像父亲一样把边境线守护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戍边人的初心和使命。
用铮铮誓言守美丽家园
军武哨所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瞭望塔(左)和如今的瞭望塔(右)。
在祖国的“西北之北”,一条阿拉克别克河,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之间蜿蜒流淌。 中哈界河东岸,坐落着一间外表其貌不扬的哨所,这就是被誉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军武哨所。哨所的男主人叫马军武,是十师一八五团水管所职工,女主人叫张正美。在马军武房背后的抗洪守土纪念馆成为马军武常常义务讲解的地方。
马军武夫妇用收音机了解时事。资料图
时间的指针倒回至1988年4月,阿拉克别克河发生特大融雪性洪水,一八五团用以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被冲垮,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任凭界河改道,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55.5平方公里国土将划邻国所有。
为了守住国土,一八五团职工和兄弟单位干部职工连续奋战16个昼夜,终于令洪水重归故道,完成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年仅19岁的马军武作为兵团民兵,参加了这次惊心动魄的保护国土的战斗,当时护土守边的思想种子在他心底萌生。
马军武通过通过望远镜观察。资料图
从此,一八五团在这里增设一名民兵骨干常年驻守桑德克龙口,监测水情、河道,守护堤坝,巡视界河。马军武毅然选择留下,成为这个哨所的第一个护边员。
从1988年至今,30余年春夏秋冬如一日,马军武夫妻二人克服艰苦的生存环境,忍受寂寞,以哨所为家,风雨无阻地在边境线巡边、守水、护林。
“作为兵二代,父辈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我们要拿起他们手上的接力棒,做好护边的工作。”马军武表示,在他看来“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是守边人践行兵团精神最直接的体现,而在妻子张正美眼中,接过父辈守边护边工作,承担的是一份责任,更多的则是一份兵团精神的传承。
马军武与妻子对界碑进行描红。资料图
翻开兵团发展历史画卷,在长期的屯垦戍边实践中,无论是“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的魏德友,还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马军武都是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热爱祖国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最为真实的坚守,在兵团各地奏响兵团儿女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