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亿人迎冬奥,三亿人上冰雪。”借着北京冬奥会的热度,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在热爱滑雪的人眼中,滑雪是一项刺激又享受的运动,整个过程能带给人无与伦比的体验。
不过,任何运动都有风险,滑雪也不例外。想必大家这两天已被这张群聊的截图刷屏了,雪季、干瞪眼——群名“开篇明义”,群昵称更是凑成半部滑雪“苦难史”。
再来看看一名骨科医生的手术日常,“雪道尽头是骨科”——这个调侃语更是登上了热搜榜。
调查显示,我国冰雪运动造成中度损伤的发生率约25%-35%,常见骨折部位有腕、踝、膝盖、锁骨、肩、腰。想要避免冰雪运动过程中受伤,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准备。
1、充分热身
如果运动前没有做好热身,可能在运动中发生肌肉拉伤、痉挛和关节扭伤。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应立即停止;出现瘀血肿痛等症状,用冰敷的方法让受伤部位迅速降温,减少伤处肿胀、疼痛及痉挛。
关节及韧带拉伤
滑雪时可能造成韧带损伤或断裂;落地时易损伤内侧和前侧韧带;冲击力较大的跪地摔跤易损伤后方韧带结构。
2、戴全护具
皮肤伤害在冰雪场地上比较常见,伤势一般较轻微,可以自己先行处理。
皮肤擦伤
若皮肤表皮剥脱、渗血,应及时止血,可用碘伏消毒;对于淤血和血肿,可先冰敷,3天后再进行热敷和按摩,可减缓疼痛。
皮肤割伤
在冰雪场应始终佩戴手套、穿长衣长裤,防护服也应选择防切割的材质。发生切割伤,应先进行压迫止血和消毒;若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眼部伤害
雪地能够反射近95%的太阳光。眼睛出现疼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等症状,不要用手揉,用纯净水或眼药水清洗,然后用柔软的医用棉纱覆盖,闭眼休息。
3、防止冻伤
察觉到局部皮肤发白,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应立即离开低温场地,更换被打湿的衣物鞋袜,进行局部复温:
✘ 不要搓揉;
✘ 不能马上烤火;
✘ 脚上冻起泡,不要立即脱去袜子,等复温消肿后再更换;
✔ 可用40℃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
✔ 穿上厚衣服保暖;
✔ 5~10分钟后再靠近(不要紧贴)取暖的设备,让皮肤的温度缓慢回升。
4、学会摔跤
滑行时,一旦外力冲击或重量负荷超出身体承受,就易发生骨折,初次滑雪必须先学会减速与刹车。
腕关节骨折
新手跌倒时通常直接用手腕支撑,极易导致扭伤或骨折。建议向前跌倒时,用肘触地;向后跌倒时,双手前伸,肘关节向后伸,同时缩回手臂,卷曲身体并滚动,以此减小冲击力。
头颈部及脊柱损伤
此时一定要呼叫专业救援,并耐心等待,切忌自己挪动或救援不当造成二次损伤。
一定要佩戴头盔、护背、护腰等防护装备。
踝关节扭伤
通常踝关节急性扭伤要拍X线片,以排除骨折;急性的单纯踝关节扭伤不伴有骨折大都可以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的建议是遵循原则:
保护:使用护具保护踝关节。护具种类有很多,最理想的应该是充气式踝靴,可以很好地保护受伤的踝关节。
适当负重:在充分保护关节的前提下,适当负重行走,有利于扭伤的恢复。
冰敷: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伤后48小时内使用或者持续至肿胀缓解。
加压:尽早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注意不能绑得太紧,否则会影响患侧足部的血液供应。
抬高:保持患侧足部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不管坐着还是躺着,以进一步缓解肿胀。
体验速度与激情的同时
更要考虑到安全与健康
希望大家
量力而行,适度运动
尽情享受冰雪运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