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王兰秀,今年94岁,是红星二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
团场一位老军垦打趣道:“记者同志,你们可要好好采访,这可是团场当年机耕队的‘五朵金花’之一!”
王兰秀和丈夫邹崇国是1951年来新疆的,当时新疆军区后勤部在河南南阳招兵,要求“有文化、肯吃苦”,就这样,小两口参军入伍,后随军来到兵团。
刚开始在伊犁。1953年,两人被调至红星二场,自此,就是一辈子。
当时,两人都在运输队。邹崇国是文化教员,王兰秀在伙房干活。
团场建设初期,生产生活多以牛、马等畜力为主,后来团场有了自己的拖拉机,需要一批拖拉机手。
1954年,红星二场选派10多名有志青年前往师里学习,这是团场第一批拖拉机手,都是男青年,其中就有邹崇国。
王兰秀是1959年年底被派去学习的,属于第二批。
在全场选拖拉机手时,她的小组长马胡推荐她,“这是一个能使出全身力气干活的人。”
加之“表现好,有文化”,王兰秀自然被选中。王兰秀说:“比戴大红花还高兴!”那个年代,能当上拖拉机手,可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那会儿,团场用的都是进口拖拉机,靠手摇发动,每发动一次,需要能扛住12公斤重量的臂力,如果调整不好还会回火打手。所以,拖拉机的班组长多以身强力壮的男性为主,一个拖拉机是一个班组,2至3人。
师傅肯教,徒弟好学。加之王兰秀经常向邹崇国请教,一年多时间,她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拖拉机副手了。
开拖拉机主要有两项任务:田间生产和运输生活用品。
王兰秀讲起当年的趣事。
冬季,他们承担着去三道岭煤矿拉煤的任务。
搓板路,70公里的距离。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雪大、厚,前车的轱辘印子很容易被“抹平”,大家伙儿只能靠着记忆走。当然,不可避免会多走些冤枉路。更别说,从兰新公路上白杨沟的那道大坡了。
车马力小,王兰秀说,上坡得有两个技巧:一是两个拖拉机头拖着一个斗上,二是走“之”字形。一个来回,一般得一天一夜。
车也经常在半道上“趴窝”,但总能碰到好心的老乡,给他们点堆火,拿个褥子,送壶热水……
王兰秀说,她驾驶过的拖拉机类型有热特25、热特35,后来也有了国产的拖拉机,一代比一代好。
兴致起,王兰秀唱了两句当时颇为流行的歌曲《拖拉机》:“拖拉机,拖拉机,是我心爱的好伙计。驾你开垦万亩地,我俩一同把功立……”
“有过危险吗?”记者问。
“有,不止一次!”
王兰秀说起她最后怕的一件事:有天和班长孟白波去天山拉石灰,拖拉机后挂两个斗。石灰沉,每个斗大概有5吨多。
“飞起来了,比汽车还快!”山上的工人说他们。
也多亏了山上的工友们,“要不,可就真出个啥事了!”
直至1978年退休,王兰秀开了将近20年拖拉机,她很自豪,“我是那一拨里开拖拉机时间最长的女驾驶员!”
“现在好了!”王兰秀笑着说,“国家发展好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一天比一天享福!”
(谢增杰 初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