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五年过去了,到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创造了哪些纪录?又将如何助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记者带你寻找答案。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孕育了黄河、长江等亚洲十几条大江大河。亚洲水塔的水资源从何而来,这是科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
2022年6月10日到30日,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的70多名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首次展开了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目的就是追踪研究青藏高原的降水规律。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马耀明:过去因为探空观测资料不足,我们难以判断高原低涡的活动规律。这次我们在高原的西部、中部和东部16个观测站点同时观测,填补了整个青藏高原探空观测的空白。
今年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第五年,五年来在科技部、中科院和西藏自治区等组织领导下,近300个科研单位、7000多名科考队员、40多位院士参加十大任务,涉及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
今年4月28日,联合国环境署正式发布《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展示了第三极气候、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 姚檀栋:全球发布是我们中国科学家和一批国际上的科学家合力完成的,这里边就从过去2000年讲到未来100年,我们气候过去怎么变,现在怎么变,未来可能怎么变。整个青藏高原生态趋好,在变绿。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整体保持良好、空气质量整体保持优良。西藏湿地面积达652.9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国家湿地公园22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总台记者 陈琴 汪成键 普布次仁 赵耀 扎旺 强久 益西边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