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我的一颗心都留在这儿了” ——从湖北援疆到扎根兵团的“全国模范教师”尹才华的故事
7.5万
团炬客户端


“爸妈,马上就到中秋节了,不能回去看望你们,注意身体啊......”9月8日一大早,五师八十八团学校语文教师尹才华给千里之外的父母打去问候电话。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心里都有点不好受,对父母感到愧疚。”尹才华说着,眼圈有些泛红,见我们看着他,忙掩饰道:“团场过年过节没有我们老家热闹。”
作为湖北省潜江市第一批援疆教师,尹才华从第一次援疆到扎根团场,至今已10年了。我们很好奇:当初,他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兵团一个普普通通的边境团场?
尹才华哈哈大笑:“不瞒你们,这也是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都说孔雀东南飞,而身处南方的尹才华却选择“飞”向西北,他对新疆、对兵团的爱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向往:3600公里的奔赴
“那是2012年2月28日,这一天,我终生难忘。这是我和新疆、和兵团的一个‘浪漫约会’,我的心中充满向往。”尹才华说。
从乌鲁木齐下了飞机,继续坐车西行600多公里,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荒凉。远处,一轮红日即将沉入地平线以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望着窗外夕阳映照下的茫茫戈壁,尹才华心中不禁泛起苍凉雄壮之意。
尹才华是潜江市园林一中语文老师。这是他第一次来新疆。此行的目的地是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身份则是一名援疆教师,时间是一个学期。
尽管来之前尹才华就对新疆和兵团做了“功课”,到了八十八团,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心头一震。“2月底的八十八团,非常冷,四周全是被白雪覆盖的大山,一条蜿蜒的公路通向山下,学校就坐落在山脚下,和我老家完全是两个样子。”
八十八团团部位于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境县城温泉县。到团场没几天,尹才华就感受到了高山缺氧、空气干燥带给他的第一个“下马威”:皮肤皲裂,流鼻血,睡不好觉。
饮食上也很不习惯。“我吃不惯馒头、面条,每次去食堂吃饭,都要问一下后厨师傅,今天有没有米饭。要是有米饭,我就很开心。”回想起初来乍到的那些日子,尹才华莞尔一笑。
尹才华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吃点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给这里留下些什么。
八十八团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其中,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三分之一。学校师资不足,优秀的语文老师十分稀缺。
初到学校的尹才华承担起了初中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他喜欢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设有趣的语文课堂,通过朗诵、讨论、演讲、表演等各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想办法吸引孩子们的学习注意力。
很快,半年的援疆工作结束了。尹才华有点依依不舍,因为他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这里:学生可爱,民风淳朴,大家都很需要他。此时的尹才华还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和这样一个边境团场紧紧联系在一起。

课间,尹才华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资料图 
约定:心与心的交融
虽是8月,山区的天色已早早黑了下来,一个骑着电动自行车的身影越来越近,一束微弱的光照在牛羊踏出的崎岖小路上。
这里是距离八十八团团部四五十公里远的牧区。骑车的人正是尹才华。4个多小时后,他终于找到了牧业点。
尹才华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回到了八十八团的呢?
2012年9月,第一次援疆到期的尹才华已回到潜江市。一天,他突然接到了来自八十八团学校的求助电话: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离职了,新学期开学在即,学校短时间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初中三年级语文老师,希望他能回来解燃眉之急。
“孩子不能耽误啊”,没有太多的犹豫,尹才华选择再次援疆,这一次约定的期限是3年。
八十八团的牧工大多数时间都在牧区放牧,远离定居点,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牧工还不太富裕,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加之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育资源缺乏,孩子们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尹才华坚持深入连队、牧区,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尹才华的家访从未间断。这些年来,他走遍了八十八团的所有连队和牧业点。
有位名叫得尼拜尔的哈萨克族学生,家里养了一群羊。父母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夏天在草场放牧,冬天住在距离学校30多公里外的冬窝子里,一年到头和得尼拜尔见不了几次面,既管不上他的生活,更顾不了他的学习。
“一开始,我们沟通得并不顺畅,一是语言交流有障碍,二是他们对孩子学习不重视。”尹才华没有放弃,先后5次到牧区和得尼拜尔的父母促膝长谈。最终,得尼拜尔的母亲住在了八十八团学校附近,方便照顾孩子的生活。得尼拜尔安心了,尹才华也放心了。
“尹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变得自信,我也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期待。”提起尹才华,得尼拜尔满是感激。在尹才华的帮助下,得尼拜尔进步很快,语文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2021年,得尼拜尔如愿考入新疆师范大学。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恰好在路上碰到了尹老师,特别开心、特别激动,尹老师还在微信里给我发了一个祝贺的红包!尹老师对我的帮助,我会一直铭记在心。”
今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尹才华在给寄宿学生辅导功课时,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开门一看,一位学生家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站在门外,看见尹才华,不由分说就把饺子递了过来。下课后,吃着香喷喷的羊肉馅饺子,尹才华的泪水打湿了眼眶。
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同事的认可,尹才华深受鼓舞。他结合兵团团场教学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方式,使之服务于教学和课堂,还通过公开课和教研讲座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教师。
此后,八十八团学校语文中考成绩从以往在五师10余所中学排名倒数逐步稳居前列。
八十八团学校校长柏军这样评价尹才华:“教学业务能力强,对孩子们充满爱心。致力于“传帮带”,带领年轻教师队伍共同进步,使学校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水平都有了极大提升。”
3年的约定,尹才华全力以赴,投入了自己的热情与才华,也收获了当地群众和学生的爱戴。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3年又过去了。这一次,他又将作出怎样的抉择?

尹才华(右二)到少数民族学生家中走访。 资料图
抉择:从三年到一辈子
“尹老师要走了!”消息在八十八团学校迅速传开。
“好想他留下来。”学生们私下议论着。尹才华的同事胡志红说:“那个暑假,孩子们不停地问我们,尹老师还会再回来吗?我们也觉得他不可能再回来了。”
7年时间过去了,对当时离开学校时的情景,尹才华依旧历历在目:“孩子们自发为我送行,还送我亲手织的手套、亲手写的贺卡、亲手摘的瓜果……想到就要分别,我的心情很低落。”
2015年7月初,尹才华第二次援疆期满,踏上归乡的路。没想到回乡的欣喜过后,继续在潜江市园林一中教学的尹才华意识到,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情感萦绕着自己:“太多的记忆在脑海里盘旋,我想念八十八团,想念那里的孩子们,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不踏实。”
尹才华忘不了八十八团的牧工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边放牧边巡逻的身影;忘不了校领导在寒冷的冬夜给他送去的厚厚的棉被;忘不了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神,更忘不了援疆期间那个经常在内心响起的声音:“留在八十八团。”
回到潜江市的日子里,这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坚定:“我要留在兵团,一辈子!”
“留下来”三个字说起来简单,要真的这么做,家里人能同意吗?尹才华心里没底。
无数个夜晚,尹才华问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少年,一步步从乡镇中学来到潜江市园林一中执教,妻儿、父母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日子不好吗?在不惑之年,放弃这么多年努力的成果,远离亲人、从头开始,这样做值得吗?
千万次地问,最终换来的还是来自内心深处肯定的回答——“值得!”
终于,尹才华鼓足勇气向妻子刘尚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尽管在平时的交流中已有所察觉,但当尹才华真正提出来时,刘尚姣还是很吃惊。
刘尚姣是妻子,可她同时也是女儿、儿媳和妈妈。面对丈夫的想法和计划,她满是担心:“我们都不年轻了,一定要面临这么大的变动吗?”
刘尚姣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
那一年,尹才华的父母都已经接近70岁,家里有兄妹3人,他是长子,父母一直跟着他们生活。当时他们的儿子刚满12岁,正是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
“比起这里,八十八团的孩子更需要我......”禁不住丈夫反复推心置腹地做思想工作,刘尚姣最终同意了尹才华的决定。
“最怕面对父母,我当时已44岁,父母也年纪大了,难以开口。”尹才华回忆道。
知道儿子一旦下定决心要做什么事便很难更改,两位老人思虑再三,还是同意了。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尹才华正式向潜江市和八十八团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调到八十八团学校工作。
2015年9月,尹才华调到八十八团学校工作的申请得到有关部门批准。
“当时负责办理调动手续的是我的朋友,他拿着章子跟我说‘盖了这个章儿,你就不属于这里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我笑着说‘盖吧,我决定了。’”
“走的时候,父母来送行,我心里万分不舍,但不敢放慢脚步,更不敢回头,生怕多看一眼就会改变主意。”尹才华的眼里泛起泪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到中年,尹才华选择留在了兵团的边境团场,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的故事感动人心,却远远没有结束......

尹才华与妻子在公园散步。 资料图
感动:从一个人到更多人
9月的八十八团秋高气爽,下班后的尹才华和妻子在家中吃着晚饭聊着家常。在他们心里,他乡早已成故乡。
光阴荏苒。和尹才华一样,这些年里,刘尚姣也爱上了这个边境小城:“青山环绕,绿树成林,红顶小楼房掩映其中。在生活上,团场和学校非常照顾我们。我们在这里过得很舒心,也很安心。”
五师双河市党委将援疆干部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实施了体贴细致的拴心留人举措。八十八团党委书记、政委周福东说:“尹才华老师主动调入八十八团工作,为我们争取人才、留住人才增强了信心,也激励着我们把团场建设得更加美好。
尹才华调入兵团工作的举动,很快掀起了一场“尹才华效应”。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2018年4月,原湖北省罗田县育英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叶仲春经过3年援疆后正式调入五师高级中学执教。“尹才华老师作为湖北援疆教师调入兵团第一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叶仲春说。
同样做出留疆决定的还有原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高兴。2011年8月,高兴来到五师高级中学援教,3年援疆期满后,连续两年申请延期援疆,2018年,他毅然决定落户兵团。
截至目前,先后有9名湖北援疆教师正式调入五师双河市工作。
春去秋来,从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至今,尹才华对八十八团、对兵团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喜欢’和‘爱’这样的词语已不足以形容这份情感,我的心都留在这儿了。”
“这些年里,我更能理解‘家国情怀’四个字,扎根在这里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尹才华总爱说自己的血液里有兵团情结,“我的前半生是湖北人,余生必是兵团人。”
“有过犹豫,但从未后悔。”谈起自己的抉择,尹才华语气坚定。
如今,除了日常教学,尹才华还担任学校的教研室主任,参与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开展教育成果研究。通过“尹才华语文教学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一批年轻教师很快成长。八十八团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及各学科融合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2019年,尹才华当选“全国模范教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对于这份莫大的荣誉,尹才华总是说:“荣誉是鞭策、是动力,但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继续教书育人,守护好这里的孩子们。”
在兵团,尹才华的故事并非个例。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压茬接力,薪火相传,助力兵团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他们和尹才华一样,如盏盏烛光,点亮了边疆各族学子的人生梦想。(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蒋革、刘芳)

尹才华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课外阅读。 资料图


来源/
编辑/苏磊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
底层页正文右侧包含页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