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塔城地区额敏县出发,驱车40多分钟来到九师一六六团团部。从团部向北远远望去,远处的塔尔巴哈山连绵起伏,整个山体被白雪覆盖,而7号边境执勤房就位于这白茫茫的山间。记者看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风雪中那艰难的“黄绿色”格外靓丽,护边员一步步艰难地向前走。
一六六团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李学强告诉记者,这是7号边境执勤房班长李建勇和妻子赵新玲正在步巡,李建勇已经在这里过了8个春节了。
在李建勇心中能成为一名护边员是一种自豪。
2009年奇巴隆派出所找到李建勇,想邀请他加入派出所的护边员队伍,协助派出所的工作,他当即答应了下来。“协助派出所工作是一件好事,保护大家就是保护自己,作为兵二代我们天天在地里跑,抽空去巡逻看看也是顺道的事。” 李建勇如实地说,“那会一个月派出所给我200百元,我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自己加油,也没有固定住所,就按照他们的要求的路线每天来回巡查上三四趟,遇到能自己解决帮助的就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就打电话给派出所他们过来解决。”
就这样,李建勇从最初只是想着协助派出所工作,到到如今将护边员的工作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一干就是14年,改变的是工作单位,不变的是身份和职责使命。
2017年李建勇的妻子赵新玲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该第一批女护边员之一。从此夫妻俩成为守边护边的一份子。
在这十余年间,巡边路上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对李建勇来说再熟悉不过,他见证了从没有固定执勤点到帐篷到老执勤房再到新执勤房环境变化的点点滴滴,他早已将生活融入这条绵延的边境线里。
“这里跟我的家里一样,这里的人都是我的‘家人’,无论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像对待自己家里的困难一样,尽心尽力,想办法解决。”李建勇感慨说,“以前这里虽然条件恶劣,有时遇到突然刮风下雨,极其挑战人的意志力,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14年时间过去,周围的护边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李建勇却坚持了下来。他也从一名队员成为了一名班长,身份改变了,身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每年的4月至7月,是塔尔巴哈山下的牧民从冬牧场转场到夏牧场的好时节。李建勇和护边员在履行好守边任务同时,又担负起牧民转场途中“服务员”的角色。他负责的管段区域内有十多户地方牧民居住,为确保转场顺利,在巡边过程中如若发现牧民遇到困难,他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2022年9月,临近秋季转场,牧民木热孜别克·吾尔孜别克转场时,要从牧道门里搬点东西到山下放牧,但联系的货车费用太高,只好找到护边员李建勇,让其帮助自己搬点东西下山。护边员李建勇考虑到别山别克家庭困难,家中两个孩子都在外地上学,花钱的地方很多,就向边境管理连请示同意后,开上自家的车免费帮助牧民别山别克将所需物资移送至一六六团六连附近的草场。
热孜别克·吾尔孜别克激动地握着李建勇的手说:“太感谢你了,你帮我省了300块钱,本来想让你帮我找个便宜的,没想到你主动免费帮我搬家了。”
14年来,李建勇尽自己所能帮助管段内的每一位牧民,从帮助牧民转场到道路救援,从找回“迷途”的牛羊到帮助牧民剪羊毛,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却体现了护边员与牧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只要提起他,牧民都对他竖起大拇指,连连称他为“亚克西”。
每天清晨,随着塔尔巴哈台山尖上一轮朝阳冉冉升起,李建勇沐浴着霞光便开始了一天的巡边任务。
李建勇负责守护的这段边境线并不算太长,但是用脚步丈量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每日24小时巡边任务不可松懈。14年间,李建勇每天都要步行近14公里,他与“战友”们一起将那些无人问津的路面踩出了一条巡边路。
中午,巡边结束后,李建勇在院子里贴上了火红的春联,小院被点缀得年味十足。战友们在厨房为做了几道拿手的饭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唠着家常。和往年一样,李建勇将在边境执勤房迎接兔年春节的到来。
“2020年10月,我们搬到了新的执勤房。新‘家’更温暖了,有水、有电、有网、有暖气。”李建勇说,尽管条件变好了,但为国守边的职责使命永远不变。
说话间,李建勇的母亲发来了视频问他今年春节回不回去,李建勇依旧笑着说,“我是队长,我得在这里‘守着’。”李建勇说,“母亲早已习惯了我每年不回去,不过家里还有两个弟兄可以陪着她一起过年。而且母亲也经常告诉我们,既然干了就干好,别给她‘丢脸’。”简简单单的一句淳朴至真的话语道出了兵团人守边护边的深深情怀。
时刻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李建勇始终向党员先进模范看齐。2021年10月,他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李建勇说:“向先进模范学习,自己也能给后代做好榜样,这是兵团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力量。”
李建勇一家是众多护边家庭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的一个缩影。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李建勇和李建华是广大兵团职工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缩影,是新时代兵团精神的生动体现。(苟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