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建疆,人才是关键。13年来,淮安市先后选派342名优秀干部人才来到七师胡杨河市,他们聚焦“七师胡杨河市之需”与“淮安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扎实推进智力援疆,取得丰硕成果。
日前,淮安市一支由8人组成的专家团队来到七师医院开展医疗援疆服务工作,这是淮安市派出的第10批医疗专家人才。
走进七师医院普外一科,援疆医师袁晓明正在病房里耐心地为病人进行检查并解答困惑。
今年52岁的袁晓明曾是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医生,同时也是江苏省抗癌协会胃肠肿瘤MDT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在知道医院有对口援疆的名额后,他主动请缨来到3700公里外的七师医院。作为援疆团队中的一员,他不仅在专业技术项目上研究创新,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更是身先士卒,积极培养普外科医师团队力量。
患者妻子张金萍说:“手术很成功,我们感谢袁主任,我丈夫现在恢复得很好。”
医疗人才援疆是智力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援疆以来,秉承心连心技术援建,他们扎实拓展援疆工作的广度,援疆工作由个人援建到“组团式”援建,普外科医疗技术水平逐年提升,年开展四级手术一百多台,平均住院日从2014年的11天降至目前的7天。期间,淮安援疆专家充分运用各自专业技术特长,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7个,填补七师胡杨河市医疗服务空白29项,快速提升了专科医疗整体水平。
为了打造一支素质高、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淮安援疆专家除了到基层巡病问诊、研发新技术外,“传帮带”医生五百多名,采取“1+X”师带徒模式。目前,专家组共带徒弟二十多人,集中讲课四十多次,大大提高了七师医院相关科室的诊治能力,助力七师医疗跨越式发展。
七师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袁晓明说:“我们要做好传帮带工作,争取做到离开七师医院时,本地医生能达到‘我能做的手术他都能做’的水平,我就非常开心了。我离开了但我的技术留下来了,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七师医院副院长、乳腺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国栋说:“作为一名援疆医生,我们要接好援疆的接力棒,进一步强化援疆干部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充分发挥援疆医疗专业特长,努力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贴心、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美新疆作出贡献。”
除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教育领域组团式援疆也在不断深化拓展。在智力援疆工作推进中,79名优秀教师被选派到胡杨河市共青中学和胡杨河市第一中学任教,集中开设公开课一百五十余节,开设讲座六十余次,传帮带年轻教师六十余名。通过开展听课、评课,举办各类讲座,培训本地教师等形式,有效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学水平。
走进共青中学初一(6)班的课堂,援疆教师李传芹耐心引导学生思考的声音传来。
作为一名已有21年教龄的淮安市金湖县骨干教师,李传芹说:“踏入共青中学以来,看到同学们勤奋好学,老师们爱岗敬业,作为其中一员我深感骄傲。同时,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也努力将淮安的融学课堂理念落实在课堂中,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一(6)班学生艾思玛古丽说:“李传芹老师会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大家爱上数学。”
共青中学是一所由淮安市援疆教师团队开展教育托管的学校,利用衡水中学为代表的先进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推动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共青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红娜说:“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援疆教师把江苏淮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共青中学。同时,也为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出谋划策,贡献了很多的力量。在课堂教学这方面,援疆教师们分散到了各个学科,在引领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这方面,对培养骨干教师、名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援疆教育能一直延续下去。”
近年来,淮安市市委、市政府持续组织开展七师胡杨河市党政干部、连队(社区)书记等培训班,实施“带头人培育”“三化英才培养”“南方课堂”“企业家轮训”等160个人才培训项目,累计投入人才援建资金6400万元,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4万人次。
截至目前,从淮安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2人,有效缓解了人才短缺难题,为七师胡杨河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记者 刘燕萍 王梦晗 李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