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再次见到许金盘老师是在校园文化墙的一张老照片上。
这是一张写着“博州大中专语文评卷组合影”的黑白照片,我在博乐市高级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教学楼一楼大厅,不经意间看到了照片中坐在桌前认真批卷的许金盘老师。
专注的眼神、伏案的姿态,还有那头乌黑的齐耳短发——都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许金盘老师(左二)。本人提供
那一刻,真是又惊又喜,惊讶在八千里远的博乐市还能再见恩师,喜悦的是作为许老师学生的我来到了恩师到过的地方。歌里唱“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如今,我才深刻体会到何为“跨越时空”般感同身受的联系——那是一代又一代援疆人的薪火相传、前赴后继。
许金盘老师是我在湖北省通城县第一中学读书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她的爱人陆听生是我的数学老师。说起许老师的经历,那也是一段传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新疆教育资源比较匮乏,面对这一情况,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亲自到上海发起援疆号召,招毕业生来新疆从事教学工作。当时在宜兴师范读书的许金盘老师被选中并分配到了博乐——也就是我现在正在援疆的这片土地。
许老师回忆,当时博乐的教学条件远不如今天。没有初中,更没有高中,许老师和“战友们”白手起家,接连创办了初中和高中;在教育工作上,他们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教授学生文化课,还带着学生一起拾棉花、收苞谷、植树造林、打土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集体大生产等活动,推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1982年,许老师和陆老师被调到了湖北省通城县 ,正是在这里,我与许老师的缘分开启。
那时候的我,喜欢练字和读书,性格也积极阳光,经常在课堂上回答老师们的问题。所以尽管时隔了三十多年,但联系到许老师时,她依然记得我。
许老师说:“我们两代师生的缘分还真是传奇。没想到,离开新疆后,当年在湖北培养的优秀生,如今接过了援疆的接力棒。”
大学毕业后,我怀着教书育人的志向,也当上了教师。2005年6月,我调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中师大一附中”)工作。2009年9月,在湖北省对口支援新疆政策指导下,博乐市高级中学与华中师大一附中联袂办学,成为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从那时起,便有一届又一届的援疆校长和援疆老师来到博乐市高级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到博乐。2021年7月,我经组织选派来博乐援疆,作为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第五届援疆校长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疆时光。
今年是我援疆的第三年。锚定立德树人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我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带到博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同事一起以“高效课堂、研究高考”为抓手,将德育备考、精准备考、科学备考、活力备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践行“塑造学生强健身心、涵养学生卓越品格、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两年时间里,在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支援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成效显著,重本率和名校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今年8月30日,在湖北省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参加会议的时候,我遇见了曾经的一个学生,得知他7月3日进疆,和我一样也在博乐援疆。我很惊喜,很兴奋。可以想象许老师得知我在博乐援疆时表现出的自豪和开心,青年昂扬的志气、千里援疆的坚定——从许老师到我,再从我到我的学生,几十年来,始终如一!
李柱(左)与学生黄鹏的合照。本人供图
高山仰止,巍峨绵延。如今,我依然保持着每天巡视校园的习惯,每次经过文化墙都会想起许老师,想起曾经在这片土地开拓的教育工作者。站在这里,我也是吹着老师吹过的晚风,也是走着前辈们走过的路——我想把路开辟得更长远、更宽阔,并决心一直走下去、闯下去、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