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追梦“连天白” 一生逐一梦
 
兵团广播电视台

位于塔里木河上游的一师阿拉尔市以三五九旅传承地、“新疆优质棉”种植基地而闻名。但近年来,她的另一个标签“新疆棉花重要育种基地”正声名鹊起。

阿拉尔光照充足,降雨量少,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得天独厚的育种宝地。以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河种业)为平台,阿拉尔正形成研产销一条龙、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新格局。2021年、2022年,塔河种业连续两年棉种销量位列全国第一,成为自治区、兵团种业的“排头兵”。

如今,带着“塔河印记”的一粒粒棉种,销往全疆各地,为我国棉花安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这一切不得不提到塔河种业科研育种中心副主任李琴。30多年来,李琴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育种。回顾她30年的工作成绩,让人肃然起敬。30年里,她获得兵团、师级科技进步奖9项,培育棉花新品种11个,获得师级以上荣誉15项。她培育出的“新陆中37号”在南疆植棉区累计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新增利润3亿元以上。因此,她在2019年获得兵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刚从事棉花育种工作时,我时常问自己,多年后我还能保持最初的这份执着吗?”李琴说,“现在我有了答案,我这一生与棉花无法分开。”

要有一颗像棉花那样纯粹的心

初冬的棉田里,棉花机采已接近尾声,棉田边待运的棉花如雪山静卧。这天,李琴一大早就来到塔河种业棉花育种试验地里。走近田边的棉垛,她用手轻轻剥开棉花,仔细查看棉花绒长、棉籽饱满度,同时嘱咐“学生”在笔记本上做好详细记录。她说:“我对棉花这份特殊的感情始终没变,依然热爱着棉花育种工作。”

1990年,李琴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就走进了“棉花的世界”,她被分配到一师原良种繁育场工作。从此,她全身心投入到育种工作中。为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能在田间地头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作为育种科研工作者,她除了要亲自参与棉花的播种、管理及采摘外,还要统计各类数据,就这样,她一干就是30多年。”李琴的徒弟、塔河种业科研育种中心技术员徐安阳说。

今年54岁的李琴仍坚持在田间地头进行棉种繁育工作。(资料图)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阿拉尔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经过一代代育种人的努力,不但有了自己的主栽品种,而且这些品种种出的棉花,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因此,李琴选择从事育种事业,责任重大。

“优质棉种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出现空白,不断培育出优质品种,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接力下去。”李琴说,“一师棉种事业曾拥有30多年的辉煌历史,涌现出多位国家级专家,弥补了全国多项棉花育种空白,培育出10多个国家级品种。”

李琴在认真工作。张涛 摄

年轻的李琴面对育种前辈的辉煌,常感觉“自卑”、想做出成绩又感到知识储备不足,但她认为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好。李琴开始不断丰富棉花育种知识。冬天屋里冷,她就围着火炉取暖读书,一坐就是半宿;利用冬闲跑了大半个中国,向老前辈和同行求教。育种材料缺乏怎么办?她跑遍全师各个团,骑着自行车下连队,收集到上千份基础材料。

“育种不能着急,又不能不急。”李琴说,刚工作那会儿,单位的10多亩试验田里种了几万株棉花,她每天蹲在地里观察、选择、挂牌、记录,从中选出最优单株。甚至单位简单的种子资源库里,几百个棉花品种的年份、生长期产量表现、抗病虫害能力、株型开张度等情况,她都了然于胸。凭着这份执着,她在后来的20多年里,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育种如育人,不经历磨砺无法成功

经过10年的知识积累,李琴开始承担课题。2003年,作为参与者,李琴和她的团队培育出“新陆中16、17号”。2006年,李琴的育种事业实现了突破,作为“第一完成人”,“新海28号”培育成功,在塔里木垦区正式推广后,平均亩产超 300 公斤。自此以后,李琴作为“第一完成人”平均3到4年就培育成功一个新品种,到2022年,共有包括“新陆中37号”“新陆中82号”等7个新品种培育成功。可喜的是,去年李琴又成功培育出陆地棉新品种“新塔棉5号”和“新塔棉102号”长绒棉新品种。

其中,“新陆中37号”在选育与推广上,于2016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去年,她培育出的优质机采棉“新陆中82号”获得了兵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即将退休的李琴利用一切机会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公司年轻的技术人员。张涛 摄

“育种33年,酸甜苦辣都尝过,但要想培育出良种,育种人应像优质棉种一样,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李琴说。

“李主任很朴素,工作之外和蔼可亲,但在工作期间对我们很严格,要求我们对待培育的种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李琴的徒弟、塔河种业科研育种中心技术骨干李代阔说。

李琴不仅把培育的种子视作自己“孕育”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成长、成才的过程,她从不掉以轻心。

2008年,金银川垦区棉花黄萎病暴发,棉田收成大幅下滑。2009年,李琴承担了抗虫棉研究课题。其间,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李琴总勉励自己:“育种亦如育人,不经历些磨砺,是无法成功的。”

2010年9月,李琴和她的科研团队成功选育出了抗黄萎病棉“新陆中37号”。对黄萎病“免疫”的“新陆中37号”,单株结铃最多达10个以上,一般亩产籽棉400公斤以上,为阿拉尔市棉花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紧接着李琴又培育出多个抗病棉种,推广面积累计40多万亩,成为阿拉尔市各团镇职工群众的首选品种。2016年,鉴于李琴作出的贡献,阿拉尔市总工会评选她为“五一巾帼标兵”。

喜看满眼“连天白”是棉花育种人的梦想

“作为企业的育种工作者,不仅仅要育出好种,还要推广出去,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职工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李琴说。

“让棉农用上合适的好种”是李琴育种的基本原则。为此,她把阿拉尔市棉花种植区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病虫害实例收集起来,以此为样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育种。特别是近10年来,她培育出5个抗病虫害品种,并联合阿拉尔市总工会10年来累计推广应用百万亩,带来经济效益上亿元。

随着抗病虫棉种植面积的扩大,塔河种业投资新建了取种车间,初步实现了原种场、繁种场和种子加工厂三配套,并扩建种子加工车间、露天存放货台和种子仓库,更新添置加工设备和检验、检测仪器。

李琴培育出的多个抗病棉种,成为阿拉尔市各团镇职工群众的首选品种。张涛 摄

“每个环节都做好,种子质量才有保证。”为了满足棉农对好种子的渴求,李琴对于育种质量的追求近乎严苛,甚至当种子出现抗病差现象时,她还建议公司领导主动召回,维护公司的信誉。

一些职工坦言:“棉种发芽、出苗不正常、病虫害是棉花种植户最头痛的一关,自从用了塔河种业的棉种,烦心的事情没有了。”

“在企业里工作,我们不能只埋头育种,还要树立‘服务跟着种子走,从种走到收’的意识。”李琴说。现在塔河种业把这一宗旨不断推向深入,并通过“专家服务点”完善了服务网络。同时,还在农闲时节对职工群众进行培训。为此,近年来,李琴和塔河种业的下乡小分队为南疆各地州、阿拉尔市10个植棉区、多个团镇近万名棉农提供技术指导。

在李琴以及阿拉尔市育种人的不断努力下,现在全师60%的棉田指定采用塔河种业的棉种。

如今,塔河种业已经从一家培育、销售种子的公司发展成为集棉花研究、推广、生产、加工、经营于一体的国有企业,李琴也从过去“新鲜力量”变成了资深专家、兵团劳动模范、市政协委员、五一巾帼标兵。今年12月,李琴将正式退休,她说:“和阿拉尔市育种事业一起成长的30多年,才是我最大的荣誉。”

来源/第一师阿拉尔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肖玉莹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
底层页正文右侧包含页_

Copyright 2007 www.btzx.com.cn all right reserned

技术支持:兵团广播电视台兵团在线网站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爱民路439号

版权所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

新 ICP备12002554号 - 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新备20080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651202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