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二师塔里木垦区经过半个世纪对野生马鹿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鹿驯养繁育基地,成为国家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项目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前,塔里木马鹿曾广泛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盆地开发与人类经济活动加剧,致使其分布区迅速退缩,种群数量日益减少。为保护濒危动物——塔里木马鹿,扩大其野生种群数量,2010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部门将20头塔里木马鹿放归野外,这也是新疆首次放野塔里木马鹿。
“放生的20头马鹿,全部是来自二师三十四团鹿场。”二师畜牧兽医工作站农业推广研究员苗德成说。
2020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首次明确畜禽种类范围。中国家养梅花鹿、马鹿结束了30多年的野生动物管理,正式纳入畜牧业。塔里木马鹿是新疆马鹿优秀亚种,因世代繁衍生息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里木河、孔雀河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而得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三十一团充分依靠资源优势,围绕“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以马鹿养殖繁育为主,持续探索精深加工技术,把更多优质鹿产品推向市场,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鹿”。
近日,走进三十一团四连的铁门关市裕隆马鹿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膘肥体壮的马鹿在整洁干净的鹿舍里悠闲地吃着草料,养殖户何碧均正忙着清理食槽。何碧均是该团养鹿大户,2018年开始养殖塔里木马鹿,近些年在团里的组织下,何碧均经常前往北疆等地学习养鹿经验,养殖技术不断提高。
“我今年养殖了200头马鹿,毛收入在40多万元。”何碧均说。
前些年,受到市场的冲击,三十一团的马鹿养殖一度陷入低迷。2019年,三十一团六连职工周全兴牵头成立铁门关市裕隆马鹿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马鹿养殖、鹿茸产品初加工、饲料加工。近年来,在团场的政策扶持和连队“两委”成员的帮助下,合作社的马鹿养殖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目前共有935头马鹿,今年合作社年产值500万元左右,鹿茸价格比去年增长了100多元。
“我们积极为合作社申报与塔里木马鹿相关的养殖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同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解决了饲草问题,也减少了约30万元的饲草运输成本。”三十一团四连连长周刚说。
除了马鹿养殖外,三十一团还依托兵团畜牧养殖项目打造了集特色养殖、旅游文创、电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马鹿文化产业园,跑出了“文旅融合”加速度。
在三十一团马鹿文化产业园,一只只马鹿模型活灵活现,宣传牌上记录着三十一团塔里木马鹿的养殖历史,鹿茸、鹿鞭、鹿血酒等各类农特产品和马鹿手工制品摆放整齐。三十一团四连“两委”成员李瑶每周都会到产业园,给游客讲解三十一团的马鹿养殖历史。
“马鹿文化产业园从2022年开始建设,今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产业园内摆放了一些塔里木马鹿养殖户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趣味小故事宣传册等。建立马鹿文化产业园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塔里木马鹿的发展史,带动更多职工群众致富。”李瑶说。
何碧均平时除了养殖马鹿外,也常来马鹿文化产业园里研究新的马鹿产品。今年,何碧均带领职工群众制作的马鹿凳子等文创产品和秘制五香鹿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销量不错。何碧均今年申请注册的商标也到了最后公示阶段,商标申请下来后,她打算依托文化产业园的电商直播平台,把深加工后的马鹿产品进行大规模销售。
“我们想借助马鹿文化产业园进一步展示产品,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我们马鹿文化,同时带动闲暇在家的妇女进行文创产品制作,增加她们的收入。”何碧均说。
经过二师几代塔里木马鹿养殖人的不懈努力,塔里木垦区的三十一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从马鹿养殖高投入、重科技,到鹿产品开发,再到“马鹿+文化”新模式,让塔里木马鹿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二师现在有6300头马鹿,母鹿有1100头,现在产茸量1年33吨左右。塔里木马鹿成为家畜以后,我们及时出台了马鹿养殖扶持政策,创造一个品牌给予10万元的奖励,同时每增产1头马鹿,财政补贴500元,通过政策扶持,塔里木马鹿驯养繁育基地步入新发展阶段。”苗德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