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全面完成,全区500余万栋房屋将被赋予“数字身份证”。
普查工作启动以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细化时间点、路线图,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打通“农村房屋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与“城镇房屋建筑违法建设和违法违规审批专项清查整治”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成果,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数据共享。全系统共动员10万余人次投入调查工作,先后经历了试点“大会战”、全区93个县级调查单元全面调查、三级质检核查三个阶段,累计召开各种形式的培训会240余场次,确保了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同时,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思路,自治区将普查成果与防灾减灾救灾实际工作结合,多途径应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目前,已将数据应用于全区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结合普查系统更新了自建房安全排查模块,有效支撑了排查信息归集工作。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抗震和应急保障处处长高朝建表示,后续将按照国家住建部和自治区的要求,充分运用这次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风险普查成果数据,构建“房普一张图”,建立数据信息完整、统计分析功能全面、使用便捷高效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信息数据库。构建以县为基础,自治区、地州、县市三级贯通、协调联动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准确掌握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地震灾害安全风险底数,为开展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王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