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蝶内镜手术的好处是对脑部的损伤小......”4月15日,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委员、副院长,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徐锦芳和同事们在病房询问患者病情。
从医多年来,徐锦芳就一直主攻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来一师阿拉尔市后,他更是言传身教,通过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现场教学,并帮带了两名科室医生。徐锦芳说:“帮带当地医生的目的,就是想尽力把我们的知识和技术全部留在这里,服务当地各族人民群众。”
自2016年“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援疆专家就以导师带徒的方式为一师阿拉尔市培养学科“尖兵”,神经外科医生王和功就是其中之一。在第一批援疆专家的带领下,王和功开始学习研究神经内镜手术,3年后,他已能独立操作。如今,神经外科的8名医生,有一半通过传帮带方式学到这项技术,他们不仅在一师阿拉尔市医共体总院和分院开展相关手术,还经常被邀请前往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开展手术。
与王和功一样,一师阿拉尔市医院眼科医生李娟也在援疆专家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以前,一师阿拉尔市医院眼科只能做一些基础病情诊断,遇到眼底手术需要外请专家,或者让患者转院。在浙大“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的帮带下,目前眼科已有两名医生的诊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为了巩固医生的学习成果,一师阿拉尔市眼科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援疆专家唐旭园延长了自己的援疆期限。唐旭园说:“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帮助本地医生提高医术,能够独立完成操作 ,让我们的技术在这里扎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6 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6家附属医院充分发挥优势,打出“组合拳”,每一批医疗专家都以专科全、实力强、技术优的特点,全力帮扶一师阿拉尔市,目前已有67名援疆专家对20个学科持续定向帮扶,通过“以院包科”“导师带徒”“柔性援疆”等方式,传递好“组团式”医疗援疆接力棒。
援疆专家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专科联盟就是参与度高、受益最广的方式之一。专家们以学科为单位,组织阿克苏地区各县市的同一专科医生共同参与,随时开展远程会诊,定期开展学科交流、疑难病例讨论活动。
2021年11月,在沙雅县组织的专科联盟活动中,6岁的女孩古丽古娜·依明身患门静脉海绵样病变、门静脉高压等疾病,因家庭贫困、当地医疗技术欠缺等原因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了解这一情况后,儿科专科联盟副队长徐丹一边及时联系相关专家,一边筹措手术资金,2022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高志刚为古丽古娜·依明成功实施了手术,现已完全康复,去年9月入学。
为将专科联盟引向深入,几年来,一师阿拉尔市先后与阿克苏地区七县两市的医院签订医联体技术共建协议,参与构建阿克苏地区专科联盟 21 个,累计开展各项活动 283 次;推广特色技术和适宜技术 41 项,辐射三师、十四师、喀什、巴楚等地,使专科联盟成为兵地深度融合的“连心桥”。
“专科联盟平台不仅让一师阿拉尔市职工群众享受到浙江省优质的医疗资源,还将范围辐射到阿克苏地区七县两市。”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副书记、院长,中组部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领队陈大进说,“今后,我们将用好这个平台,为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生福祉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6年来,在“组团式”援疆力量的推动下,一师阿拉尔市医院各科室诊疗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新生儿科、急诊外科 2个学科从无到有的突破;病理科、泌尿外科、口腔科、消化内科等8个学科实现从弱到强的蜕变;神经外科、妇产科、专科护理等9个学科实现从强到精的飞跃。同时,先后引进、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18 项,其中53 项技术填补了南疆和阿克苏地区的空白。
“以2021年的统计数据为例,三级手术比2016年增长了近50% ,四级手术增长近150% 。‘组团式’医疗援疆对加强一师阿拉尔市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成效显著,是接地气的民生工程,也是聚人心的民心工程。”一师阿拉尔市党委书记管永虎说。 (记者 林国强 通讯员 杨阳 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