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渠畔(资料图)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每一位普通而平凡的劳动者,都在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实干取得丰收,不断谱写劳动者之歌。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渠道纵横,一排排白杨树披上了绿装,大田里一派繁忙的农耕景象。
一
十三师的前身——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有着光荣的历史。1944年,由冀鲁豫军区抽调部队组成冀鲁豫西进支队、由晋察冀军区抽调部队组成晋察冀支队(机动旅),千里奔赴陕甘宁边区,到达延安分别改编为教导第1旅、第2旅,一边练兵保卫党中央,一边开展大生产运动,将昔日的“烂泥湾”变成粮食满仓、牛羊遍地的“小江南”。
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日夜都有动人的景象。黎明时分,成群结队的战士已荷锄扛䦆上山了。他们在嘹亮的歌声、号子声中辛勤劳动。傍晚,战士们迎着五彩的晚霞,唱着欢快的《信天游》收工。
教导旅驻守金盆湾,开荒种田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教导一旅十九团的赵富贵不怕苦、不怕累,劳动表现突出。在延安驻守期间,赵富贵是教导旅的劳动模范。教导二旅九团的刘伦在战斗中是条硬汉,在生产运动中也是条好汉,专拣重活、脏活干。战士挖两亩地,他就半夜起来加班挖四亩。由于在生产劳动中表现突出,抗战胜利前夕,刘伦、赵富贵分别被旅部评为劳模,戴上大红花,成为战士们学习的榜样。在战场上,他们是英勇杀敌的英雄,在生产上,他们是生产劳作的模范。
二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十六师进驻哈密,帮助地方建立政权,修渠引水开荒治理盐碱地。
在五道沟修渠时,战士们住在地窝子里。沿途没有一棵树,只好将床单用木棍支着,在夏日得到一点阴凉。为了避开烈日,晚上,战士们光着脊背,穿着短裤,搬石头修渠。
1953年4月,红星二渠建成。有了水,军垦战士开始治理盐碱地。火石泉地区“无风满天白,风起白满天”,盐碱特别严重。战士们就是要征服盐碱地。盐碱遇到水,会变成红褐色的液体,战士们开玩笑地称之为“酱油汤子”。盐碱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战士们赤脚光腿在荒地里治理盐碱,腿脚蜕了一层皮,裂开口子,遇到水就疼,有的战士把凡士林涂抹在腿上,用来保护皮肤,凡士林用完了,就找一块猪皮蹭出油来涂抹。盐碱地里老鼠洞、芦苇根到处都是,人会陷入泥坑里,难以拔出,战士就在腰间拴一根绳子,遇到危险,战友会拽着绳子把人拉出来。
为了早日治理出良田,战士薛兴玉就在地头搭起一个草棚子,昼夜奋战在盐碱地里,累了就在地头休息一会儿。
1963年,红星二场三连管理的一个条田,150亩地所获小麦单产350公斤,麦收后复播糜子,秋后单产121公斤,两茬作物收获粮食480公斤,这个条田被评为“兵团特级丰产田”。1964年,薛兴玉进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红星二场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薛兴玉、杨万余、张礼臣、宋俊海、王焕兰、史兆娣。他们先后被评为兵团劳模,是家喻户晓的先进人物,纪录片《军垦战歌》记录下了他们的辉煌业绩。
《军垦战歌》描述了兵团组建以来,军垦战士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在农牧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影片中的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要把沙漠变良田》《中华儿女志在四方》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纪录片《军垦战歌》在红星二场取景,参加过拍摄的同志至今唱起主题曲,还会热泪盈眶。
三
上世纪90年代,许多来疆人员落户团场,在盐碱滩上开垦土地。
农业种植讲究精耕细作。孙洪勇浇水、平地、施肥都亲力亲为,田管工作做到勤、细、早,有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水、肥、化控合理运筹,塑造棉花丰产株型,实现了四月见苗、五月现蕾、六月现铃、七月结桃的目标。
2004年,团场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职工群众大胆尝试种植新技术,并摸索出施肥“少吃多餐”,灌水“少量多次”的棉花栽培管理经验。团场涌现出许多植棉能手,孙洪勇是典型代表。他精心管理棉花,产量年年迈上新台阶,2004年,亩产达到530公斤,列居全师第一。2009年,国家棉花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组到棉田测产,孙洪勇创造了籽棉亩产668.2公斤的高产纪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在孙洪勇的带动下,条田承包户鼓足干劲搞生产,许多职工种植的棉花连年增产,先后走上致富之路。
如今的十三师,高楼林立、花径通幽,当年垦荒战天斗地的场景变成了如今口口相传的故事。老兵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虽然已经走向暮年,但他们依然伴着风沙,伴着胡杨,伴着他们用热血浇灌出的绿洲,一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