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需要什么,基层百姓关心什么,哪些是大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十二师驻一〇四团西城南社区“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陈治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很多群众的需求清单,每一条都事关民生,每一条都来自百姓,每一条都是他未来工作努力的方向。
今年7月,是陈治名从十二师融媒体中心来到“访惠聚”工作队的第二个月,从一位新闻工作者到“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虽然身份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他却适应得很快。
“西城南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社区内除了楼房小区外,还有平房区,除了退休职工和团场居民,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虽然在“访惠聚”工作队工作时间不长,陈治名却早已将社区情况了然于心,这都是他用脚步“丈量”、用心与居民沟通的结果。
今年62岁的西城南社区居民翁秀云是一位退休职工,在社区生活了20多年。7月11日,陈治名第一次和社区工作人员到她家走访。
“社区这两年变化挺大的,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可就是公共座椅有点少,不知道社区能不能帮忙解决。”谈起身边的生活,翁秀云打开了话匣子,过去三年里,“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是这位老人最贴心的知心人,从生活所需到求医问药,她和身边居民的每一次求助,总能得到及时的回应,这让老人的心里特别温暖,即便是第一次见到陈治名,她也感到特别亲近。
陈治名将老人的话仔细记在本子上,同时也感受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当接过前一批“访惠聚”工作队的“接力棒”后,他明白,自己不仅要干好这份工作,更要传承好“访惠聚”工作队与居民心心相融的宝贵财富。
走出陈秀英老人的家,陈治名对未来的工作有了些新的思路,正当他思索时,在路边小憩的何建基大叔看到陈治名胸前的工作牌,向他打起了招呼。
“小伙子,你是咱们社区工作人员吗?来,坐这里聊聊,最近小区有些路灯不亮了,这些树也需要修剪,还是要你们帮忙看看,能不能解决一下。”
“好呢,叔叔,还有什么您继续说,我都记下来,回去能协调的尽快协调,能解决的尽快解决。”陈治名坐在何建基身旁,仔细聆听老人的建议。
在“访惠聚”工作队工作的这段时间,这样的场景有过很多次,陈治名总是会耐心地和居民坐下来交流。在他看来,和居民在偶遇时发生的交流,更能真实反映居民的心声,而耐心倾听群众的声音,不但是他应该做的事,更是了解情况的好机会。
“居民们的需求五花八门,我们要分辨出来哪些是需要尽快解决的,哪些是我们要尽快去协调的,不但要分清楚情况,更要排好先后次序,这些来自老队员的工作经验分享,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每当走访群众回来后,陈治名总会主动和老队员交流沟通,正是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让他很快进入了新的工作状态,更懂得了“访惠聚”工作的责任与意义。
作为一名在新闻阵线工作多年的媒体人,在“访惠聚”工作队这新的岗位上,陈治名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会结合本职工作优势,在做好各项政策宣传的同时,继续收集好群众的困难诉求,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一件件暖心事中,让各族群众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安居乐业。”陈治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