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头卖到全国再到销往国外,从粗加工到深加工再到精加工,10年间,一师十三团幸福镇种植的红枣不仅形成了大产业,而且建成了一条越拉越长的产业链,对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职工群众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团镇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洗好的红枣等待烘干。资料图
今年是一师阿拉尔市引进红枣期货上市的5周年,得益于期货市场连续透明的价格体系和“保险+期货”交易模式,打通了该团镇红枣全产业链的最后一端,成为保障十三团幸福镇红枣种植户收益的“稳定器”,为团镇红枣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更让该团镇红枣一路飘红、一路香甜。
重质量 促收益——职工群众种枣信心足
眼下,十三团幸福镇的枣园地头,经过初步筛选的红枣堆积如山。种植户正抓紧装箱,运往该团镇10多家加工厂,通过分级加工、生产、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十三团幸福镇素有“红枣之都”的美誉。近年来,该团镇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职工群众在种植上下功夫,利用枣园疏密提干改造、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提升红枣品质,做强做优“一团一品”,确保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七连职工张乐乐种植了40余亩红枣,这些年采用标准化种植、生物病虫害防治和增施有机肥等方法,他种植的红枣产量高、质量好,年年都能卖个好价钱。
收购红枣。资料图
“这几年,一亩地能收近1吨红枣,一直以每公斤6元以上的价格被本地企业收购。去掉投入成本,年均纯收入10多万元,我特别满意。”张乐乐说。
十三团幸福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红枣个大皮薄、肉多核小,甜度非常高,加上近年来该团镇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红枣已成为“拳头产品”。可成绩的背后曾经也有过弯路。
庞金刚曾是十三团幸福镇十一连红枣种植能人,现在担任该团镇红枣加工龙头企业——阿拉尔市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见证了团镇前几年红枣产业的曲折发展。“过去为追求产量,枣园株数密度高,红枣光合作用低,加上肥水运用不合理,红枣质量一度被客商调侃为‘徒有其表’‘空心枣’,价格也跌入低谷。”庞金刚说。
为促进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6年前,十三团幸福镇开始不断制定完善有关红枣提质增效方案,想方设法引导职工群众从“产量为重”向“品质为重”转变。该团镇按照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灰枣基地、国家级红枣产业强镇建设标准,打造出全国优枣树标准化示范基地。经过努力,该团镇出现一片片“行间能行车、株间可过人、枝枝都见光”的标准化枣园,解决了全疆普遍存在的红枣种植密度高、通风透光性差、结果部位外移、皮皮枣占比大等问题。
目前,该团镇疏密提干型标准化枣园累计占比达80%以上,通过标准化种植,该团镇红枣商品率提高了30%以上,位居全师前列。
“过去,红枣卖不掉、价格低,求人买的年份一去不复返。现在,靠质量好和商品果率高,企业主动上门收购,而且价格不错,大家的收益越来越好,对于种植红枣信心满满。”张乐乐说。
标准化种植只是十三团幸福镇提高红枣质量的一个抓手。现在,向“绿”发展已成为该团镇红枣产业的主旋律。近年来,十三团幸福镇坚持绿色食品发展方向,采用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秸秆秸草还田等绿色模式种植红枣5万余亩,其中产出的4.76万吨红枣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绿色种植让团镇4300余户红枣种植户户均纯收入达4.5万元。
有了绿色种植的加持,十三团幸福镇逐步从“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绿色有机种植”转变。如今,“万亩有机红枣园”“绿色种植示范园”等高品质红枣基地在该团镇随处可见。2.7万亩枣园全面实现有机肥种植,5万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枣园建立了质量可追溯体系,“绿色食品”认证规模不断扩大,为一师阿拉尔市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头示范。
建工厂 延链条——把产品最具价值部分留在当地
作为兵团红枣产业强镇和南疆优质红枣主产区,十三团幸福镇红枣种植面积8万余亩,鲜枣年产量长期保持在17万吨左右,全团农业总产值近一半是红枣产业贡献的,面积、产量、质量均位于全师前列。
经过长时间努力,十三团幸福镇出台政策、推进标准化种植、提高红枣质量、稳定价格,解决了种植户“种枣不挣钱”的顾虑。但仍面临着原枣下树后大部分出疆加工,加工增值收益无法留在当地的难题。红枣品牌价值和产业链效益亟待提升。
“10年前,公司成立时,仅有一条生产线。经过不断努力,公司越做越大,但远远吃不下全团红枣这块‘大蛋糕’。有一部分优质红枣被外地客商低价收购运往外地加工销售,并没有让种植户得到实惠。”庞金刚说。
怎么办?“我们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打造集聚各类要素的‘强磁场’,延长了红枣产业链,形成了企业聚集效应。”十三团幸福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高锐波给出了答案。
高锐波进一步解释说:“企业聚集效应让红枣附加值不断增厚,并在本地实现价格翻几番,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增强了团镇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收入。”
红枣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将自动分选机分选的红枣按照等级装箱。资料图
为实现企业快速聚集,该团镇通过积极鼓励能人带头办企业、建工厂,涌现出何军、王文杰、任慧星、尤良英等30余名红枣产业带头人,他们在一师阿拉尔市政策支持下,建成红枣加工企业11家(含规模以上企业8家),包括阿拉尔市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阿拉尔市红鑫源枣业有限公司、阿拉尔市枣尚品枣业有限公司3家兵团级红枣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建成了设备及工艺领先的全自动加工生产线30余条。
“目前,团镇已实现冲洗、烘干、色选、分装、分级生产、精细包装,年加工量可达25万吨,占全师70%。全团红枣标准园90%产出在本地加工。自此,‘前园后厂’完全建成,实现了优质红枣在本地加工。2023年,十三团幸福镇红枣产业产值达13.59亿元,占全团第一产业40%以上。为推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锐波说。
同时,十三团幸福镇还制定出《政产学研用创新奖励办法》,积极引导红枣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单位、高校合作,依托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2023年7月,红福天枣业和红鑫源枣业2家企业自筹资金1.1亿元,建成了红枣多肽生产线,研发红枣浓缩汁、红枣饮料等50余种红枣休闲食品,红福天枣汁加工项目实现红枣精深加工零的突破。
通期货 做电商——现代销售方式助力产业大升级
红枣加工企业在本地聚集,由以前的卖原枣变成了分级分类加工,一二级干枣进市场、进期货交割库,三级枣被制成枣泥、枣片、枣酒,特级枣进行精细加工制成高档产品打品牌、占市场,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现在,红枣已基本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端通畅’。”庞金刚说,在做强销售端方面,这两年,借助红枣“保险+期货”和期货交割库搭建的平台,积极利用金融期货的力量,让红枣产业“行稳至远”,更让销售端口“粗而通”。
庞金刚所说的红枣“保险+期货”,于2019年在一师阿拉尔市试点,通过红枣期货交易,红枣种植户参与“保险+期货”项目,形成了“不愁价、不愁卖、不愁钱”的“三不愁”模式。
同时,十三团幸福镇还积极探索红枣产业价格保险新模式,建立了“企业+合作社+职工”“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以来,该团镇23个连队党支部联合推行“保险+期货+订单农业”,参保覆盖面积增加到现在的4.3万亩,种植户累计享受赔付金额从40.56万元增长到1900多万元,推动户均增收1.7万元,让种植端1800余户职工群众的经济效益稳中有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26日,物产中大(新疆)资源有限公司在十三团幸福镇举行开业仪式,来自江浙的强大金融资本注入该团镇红枣产业,为订单农业、托底收购、红枣“保险+期货”再添强力支持。
“近年来,物产中大期货有限公司、浙江物产永利实业有限公司与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和互补要素,在过去5年内成功完成了11万吨红枣采购订单。基于双方坚实的合作基础,物产中大(新疆)资源有限公司在十三团幸福镇进行投资,深耕以新疆为主产区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业务,必将提升十三团幸福镇红枣企业的综合实力。”庞金刚说。
目前,十三团幸福镇“期货交易+线上销售”已成为主流模式,除“保险+期货”外,线上交易为当地红枣销售插上了“另一条翅膀”。
赵闫正在直播卖红枣。田艳玲 摄
“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每一单都是来自大美新疆的甜蜜……”阿拉尔市北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直播间内,“90后”新农人、已拥有40多万“粉丝”、创办了阿拉尔市叁颗枣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阿拉尔市北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十三团幸福镇十八连职工赵闫,正神采奕奕地直播销售当地优质特色红枣产品。她告诉记者:“今年,公司预计收购加工红枣4000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营业收入预计将达到4000万元。而线上销售,今年会占到八九成。”
现在,赵闫直播团队已有成熟主播15名。她公司的产品已实现卖全国,甚至卖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赵闫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20年建成的阿拉尔市十三团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已入驻电商企业12家,电商个体工商户11家。2023年,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销售额实现1.42亿元。
目前,十三团幸福镇正推动以红枣产业为主的“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五化的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进5万吨红枣期货交割库及交易中心建设;研发的新产品如红枣浓缩汁、红枣膏、红枣醋、红枣酵素、低糖红枣浓浆、红枣口服液等精深加工商品将陆续面向终端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