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听了‘两委’的话,在棉花地里套种孜然,不然今年又要补种棉花了。”5月17日,在二师三十四团四连职工王芳儿的棉花地里,套种的孜然郁郁葱葱,棉苗在孜然的保护下,茁壮成长。
棉田边上,一根根胳膊粗的树桠躺倒在林带里,诉说着前几天大风的猛烈。而棉花地里,经历了3场7-8级大风“袭击”的棉苗,依旧挺立。
5月4日,在二师三十四团茴香套种玉米地,团场农技人员正在田间地头为职工群众进行技术指导。 冯波 摄
“刮大风那几个晚上,我成宿成宿睡不着觉,就担心棉苗被刮断。”说起这几场大风,王芳儿心有余悸。
三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中间,是塔里木河下游最后一个农业用水单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常年风沙肆虐,被称为“风头水尾”的团场。
“以往大风过后,团场最多的时候有40%的棉花地需要补种,好的年份也要补种15%,今年连队没有一个职工来找我们补种。”三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汤清秋说。
2021年,三十四团党委经过多方考察,决定选取凉种热收、生长周期短、适应能力强、市场需求稳定的孜然进行套种,经过多年试验,成功地将孜然与棉花、玉米等作物进行套种。“孜然套种棉花的水肥管理和常规种植棉花相差不大,除孜然种子和孜然收获成本外,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同时,孜然具有‘喜凉早发’特性,比棉花早出苗30天左右,其‘身高’优势可以在棉花幼苗期形成低层风障,降低大风、低温等极端天气对棉花的影响。加之孜然还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有利于减少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可谓一举多得。”汤清秋向记者介绍。
除了发挥“保护伞”作用外,孜然还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为提高孜然套种模式的接受度,三十四团引进铁门关市新之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年初与团场12个连队、合作社签订种植协议,提供种子、农资、技术服务,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职工群众轻松套种增收。在团场的大力推广下,职工群众套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从最开始的3.9万亩,增加到今年的15万亩。
今年,三十四团在孜然套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验总结了“膜下滴水冬灌”冬播孜然、冬季铺膜“膜下滴水冬灌”春播孜然等9种新模式,努力在有限空间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孜然预计比去年提前15天采收,总产提高4000吨左右。”王军说。下一步,团场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广,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让更多职工群众从先进的种植模式中受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