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珠,男,汉族,1976年5月生,民革党员,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24年如一日致力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引领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型,让滴灌技术在八师乃至新疆大地生根开花。李宝珠参与的“西部干旱地区节水技术及产品开发与推广”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滴灌灌水器数值化快速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2年兵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攻坚克难,为农作物精准施灌开辟新路径
李宝珠家住陕南山区,从小就感受过丘陵山区挑水灌溉的不易和遭遇旱季农作物大幅减产的无奈,便有了寻找省时省力先进灌溉方法,解决农作物灌溉难题的想法。2000年7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大学毕业的李宝珠,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的新疆天业集团,开启了漫长的节水灌溉研究工作。
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少,怎样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是兵团农业生产一直面临的问题。水流在滴灌带滴头流道中的流动,决定着农作物对水肥的精准可控和均匀施灌,解决孔径不足1mm的滴灌带滴头流道问题成为李宝珠研究节水灌溉路上的第一道难题。
李宝珠与邓铭江院士沟通暗管排盐技术
2005年12月,在八师科技局开展的科技交流座谈会上,一位归国博士对国际灌溉情况的描述及全新的流体模拟分析方法的介绍,给当时面对节水灌溉研究困难重重的李宝珠指出了新的解决路径。2006年1月,李宝珠查阅大量文献,不断请教大学老师及同行专家,得知可通过纯英文的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滴头流道水流场进行可视化模拟分析。英语功底相对较弱的李宝珠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抓紧时间补习英语,请教英语功底深厚的同事并学习软件的使用,通过努力,他将犹如天书一般难以理解的英文软件学懂了。之后,李宝珠和同事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经过不计其数的试验、失败,通过数十种滴灌带流道结构设计和数百次的模拟分析,在2007年7月,设计出了7种理想的滴灌带流道结构。2007年8月更成功将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流态指数从0.62降至0.53。
2023年7月,李宝珠在二二三团和农户一起查看盐碱地油葵出苗情况
2015年李宝珠和团队实验的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流态指数产品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应用于天山南北的田间滴灌,累计面积超过500万亩。该技术提高灌水均匀性10%以上,抗堵塞能力提高3倍以上,在棉花种植中与其他常规单翼迷宫式滴灌带产品同条件应用相比,可增产籽棉产量20kg/亩以上,节水增产效果明显。
研发推广,助力疆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
节水是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为了让研发出的抗堵塞滴灌真正造福农民,李宝珠和同事们踏上了推广节水滴灌的征程。2014年春天,李宝珠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看到山上梯田里需要季节性灌溉的苹果树,他暗下决心要通过滴灌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让农户每亩地能多收几十斤苹果。经过十多天的实地勘察、测量、方案设计和安装调试,天业的滴灌在盐源县扎下了根。
在李宝珠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的节水滴灌技术走进了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广东、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2016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办的大力支持下,李宝珠主动请缨前往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南疆莎车县、喀什市、和田市,为670余名基层水利专业人员进行了6期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培训。2017年,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李宝珠组织制作高效节水灌溉网络在线课程,为技术人员、农户、学生等提供线上农业生产灌溉技术指导,在线为1000余名培训学员答疑解惑。
2015年5月,李宝珠在哈萨克斯坦项目现场考察。
李宝珠还多次带领团队前往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膜下滴灌技术的试验推广,从几百亩到几万亩,实现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在国外的推广。成功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以及莫桑比克等4个国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7份,完成农业高效节水市场的考察调研3份,完成国家级、兵团级重点项目2项。
经过24年的节水器材研发生产和推广,目前已经推广至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地,并成功输出至中亚、非洲等17个国家,推广土地面积15万亩地,平均节水40%—50%,增产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