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阿姨,这是《以案释法——国旗下学法资料汇编》宣传手册,里面包含了与您密切相关的各类法律知识,有时间看看。”连日来,师市大学生普法志愿者披着印有“兵团法治大宣讲志愿者”的绶带,活跃在田间地头、农贸市场、职工庭院、社区广场等场所,耐心地为职工群众、社区居民讲解法律知识,引导群众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
这样的普法场景在师市各地屡见不鲜。近年来,师市持续在暑期开展“法治大宣讲”活动,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营造了职工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理论+实践”式培训
让法治力量更加壮大
“我是兵团职工的子女,外出上学期间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我希望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讲给身边的叔叔阿姨。”二十四团返乡大学生杨慧玲说。
据了解,每年暑假期间,各团场普法办联合团委、派出所、平安法治办、社区广泛动员辖区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普法力量和志愿者赴连队开展法治宣讲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活动的主讲人是来自本团的大学生宣讲员。
为了强化“法治大宣讲”队伍力量,提升法律理论素养和宣讲实操水平,二师铁门关市以打造专业化普法“智囊团”为抓手,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基本情况和擅长领域后,通过“宣讲培养+宣讲实践+宣讲比赛”的方式,对辖区返乡大学生进行宣讲前培训,提升法治宣讲理论水平、实践宣讲技能,帮助宣讲员储备普法“妙招”。
焉耆垦区人民检察院组织“三下乡”大学生召开法治宣讲座谈会。
“大学生的宣讲很接地气,让我们在聊天中就学到了法律知识,感觉很好。”二十四团二连职工张关存说。
“点单+配单”式普法
让法治宣讲更加精准
“职工群众想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师市将法治宣讲由“我们讲什么,你们听什么”的传统普法转变为互动式普法。师市司法局利用上门走访、企业座谈等机会,从信访、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等渠道发现和掌握职工群众法治需求,并针对职工群众、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制定普法“菜单”,安排“接单”宣讲,让职工群众“点菜学法”。
在二二三团,为了预防野生菌中毒情况发生,返乡大学生化身普法宣讲员深入连队职工群众家中开展以“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不要轻信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不买野生蘑菇。”宣讲活动一开始,大学生宣讲员就用大家能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了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误食野生菌中毒后如何开展自救等常识。
“我们积极探索‘菜单式’普法方法,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口味’,将传统的宣讲变成‘互动式’教学,赢得了职工群众的喜爱。”师市司法局局长王静说。
据介绍,二师铁门关市司法局推出的“点单+配单”新模式,按照“收集—接单—供给—反馈—优化”的模式进行精准普法,“法治菜单”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重点宣传与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宣传乡村振兴、农村土地承包、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现了职工群众按需点单、宣讲人员精准配送,大幅度提升了职工群众对“法治大培训”的满意度。
“‘菜单式’普法活动使职工群众更便利地获得普法服务,持续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还畅通了与职工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法治环境。”王静表示。
“身边人+身边事”式宣讲
让法治教育更具实效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希望大家都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婚姻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协商彩礼问题……”
在三〇团,返乡大学生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围绕发生在职工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事件,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法治宣传教育更贴近生活,做到精准普法、重点普法、靶向发力。
“我们通过参加法治大宣讲活动,既锻炼了自己,又为法治团场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三〇团返乡大学生叶静静说。
7月31日,二十二团司法所联合团法治办、团委和返乡大学生组成“普法搭档”,把“法治课堂”搬到团场巴扎。
“司法所处在服务群众、解决纠纷的第一线,也是普法宣传的前沿阵地。我们把每一次巴扎都办成‘普法巴扎’,给职工群众送去‘量身定做’的普法宣传‘大餐’,实现了普法宣传常态化。”二十二团司法所副所长张梁说。
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司法局不断创新普法路径,充分利用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延伸法治宣传触角。同时,“法治大宣讲”与每年冬季开展的“法治大培训”形成有效互补,在二师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民覆盖的“大普法”格局。
三十八团返乡大学生为学生宣传法律知识。
据悉,二师司法系统已组织辖区167名返乡大学生参与“法治大宣讲”活动,开展各类法治宣讲活动100余场次,举办宣讲比赛7场次。法治新媒体矩阵发布法治动态、以案释法等信息160条,浏览量达30万次,受教育职工群众1.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