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师不是无影灯下的主角,但他们是每台手术的“大数据工程师”,通过对患者的全程监护,精密分析其生命参数,确保患者在注射麻醉剂后身体机能能够正常运转,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火墙。
霍树平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2023年10月,作为河北省医疗援疆专家来到铁门关市人民医院,为崇高的援疆事业接棒奔跑。霍树平始终谨记组织嘱托,牢记初心使命,站在前、冲在前、干在前,用专业知识帮助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提升诊疗水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用诚实热情架起冀疆两地的友谊桥梁。
霍树平(右)正在和同事进行麻醉操作。
“对我们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很大帮助”
来到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的第二天,霍树平就来到了麻醉科,投入到一线临床工作中,立足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改进。他发现不少当地群众,就连少数医务工作者也存在着对麻醉学科认识的偏见,认为麻醉没什么了不起的,片面地认为“打一针就没事了”。
不了解麻醉就对麻醉学科不够重视,同时这也是医院麻醉科人员短缺的根本原因,影响着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霍树平以“中国麻醉周”为契机,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筹划,组织人员采取LED投屏、发放宣传册、义诊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科普宣传。在筹备过程中,霍树平不辞辛苦联系制作宣传资料、海报和标语;在宣传过程中,他来到门诊、病房,热情细致地宣教麻醉相关内容,认真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和问题,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并提高了其对麻醉重要性的认识。他的这些做法对医院麻醉学科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援疆医生亚克西!”
6月26日,王某因消化道穿孔3天入院,经诊断为急性腹膜炎,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手术风险极高,术中及术后都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外科团队有顾虑。正值换班休息的霍树平顾不上吃饭,立即赶到手术室,他根据患者检查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凭借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病人安全和利益角度考虑,果断做出决定:“我来打麻醉,不要转院,转院会延误病情,抓紧时间立即手术”。他制定精细的麻醉计划,消除了外科团队的顾虑。这时患者已进入休克状态,霍树平在进行基本麻醉操作的同时争分夺秒采用升压、控制性液体复苏、保温、肾保护、抗炎性反应等多项措施纠正患者高危状态,随着血压、心率平稳,尿量恢复等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术后患者平稳苏醒,安全返回病房。
今年2月23日的凌晨3点,刺耳的手机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霍树平, “患者抢救深静脉穿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电话就是命令,霍树平冒着早春的寒风一头扎进病房投入抢救。穿刺顺利,随着后续治疗,患者转危为安。经历过多少次深夜的急诊会诊,霍树平已经记不清了,面对同事的感谢和家属的感激,他总是以一句“来了就是干这个的”作为回应。
96岁的托依汗老人因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由于交流不顺畅自从入院后就情绪不稳定,要做手术了也极不配合。霍树平多次来到老人床边,耐心地反复沟通交流,用真诚和耐心、专业赢得了老人的信任。手术当天,他全程陪同,“别紧张,放心,我们在这里守着您,一定会成功的”。麻醉顺利,效果满意,手术也取得了成功。看着霍树平额头上的汗水,托依汗老人激动地说:“援疆医生亚克西!”
“能给大家解决问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霍老师,24床血压高,降不下来,能做手术吗?”“别着急,我来处理。”“霍医生,有个老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术前抗凝药如何调整?”“稍等,我看一下病人和检查结果,再给方案。”“刚收入院一个97岁粗隆间骨折患者,你看能耐受手术麻醉吗?”“年龄不是麻醉禁忌,可以先评估优化一下。”……不知不觉中,霍树平成了大家的坚实后盾,随叫随到。
“手术医生是治病的,而麻醉医生是保命的。手术麻醉期间出现急危重症时,作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既要满足手术的要求,更要担当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指挥者……”霍树平常常把手术室当作“第二课堂”,为科室医生们进行典型病例分析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授课、参与评比和讨论、手把手教授等形式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播新知识,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科室麻醉医生,提高当地医院自身的“造血”功能。
“我生在新疆,长在新疆,新疆是我的故乡,能用我的医术为故乡的各族群众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霍树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