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气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预报天气嘛!
这是因为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真的伴随了大家几十年,也服务了大家几十年。
其实,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气象服务早已不是“看云识天气,听风知晴雨”这么简单。
“气象+”,正在带来无限可能——
前不久,新疆首笔金额500余万元的“气候贷”落地,这笔贷款支持的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45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7万吨。
这是气象数据要素充分释放的结果,更是“气象+金融”服务体系取得的重大突破。
基于气象数据的精准画像,金融机构可以安心放贷,企业融资效率大大提升,贷款放款时间有效缩短。
“气象+金融”仅仅是气象服务的冰山一角。
众所周知,新疆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数据显示,新疆太阳能资源储量约为4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6.9%,位居全国第一;风能资源储量约为10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8%。
新疆正在探索新旧能源有序替代,将风、光等自然资源变成绿电,这其中就离不开精细的气象服务。
有别于传统煤炭发电“随用随发”,新能源发电十分依赖于天气状况,天气预报稍有偏差,整个电力平衡都将受影响。
2024年12月18日,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成功。施新蕾摄
以光伏发电为例,天气晴好时可以发满电,一旦有云层遮挡或降雨,发电量就会大大降低。风力发电方面也有相关数据表明,假如风速预报偏差1米/秒,功率预测的最大误差可能会达到30%左右。
由此可见,只有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才能把握新能源发电的“脉搏”。
对此,新疆气象部门对新能源发电开展“天气预报”服务,基于全疆各地建立的空天一体化气象观测站网及多个数值预报模式,加上成熟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实现对新能源企业阶段发电量进行功率预测。预报结果可供电力部门科学合理调配发电计划,增强电网对风能和光伏发电的消纳能力。
这是新疆气象部门解锁“气象+”的又一种模式。
事实上,“气象+”远不止这些。
新疆气象服务中心和乌鲁木齐铁路集团专家进行室内动车防风试验分析(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
2023年1月11日晚,兰新线百里风区出现17级大风,最大风速达61.7米/秒。在强风将至的12小时前,一份大风铁路气象预报,让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启动有史以来级别最高、力度最大的应急举措:安排强风时段进入兰新线百里风区及南疆线前百公里风区的客运列车停运,最大限度保障各族群众生命安全。
这是气象服务交通事业的生动实践。
其实,“气象+”有无限种可能——
+旅游:近些年,很多人来新疆,都想体验一把“十里不同天”的神奇感觉。为了让游客获得最佳体验,新疆气象部门在地势复杂、天气状况多变的G217线独库公路沿线新建10个气象观测站,实现独库公路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
+农业:新疆气象部门已完成“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青河沙棘”“奇台面粉”“安集海辣椒”“额敏冬小麦”“裕民红花”“托里鹰嘴豆”等37个地区28种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品牌气候经济附加值。
1月1日晚,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极光红透了半边天。高嘉豪摄
+文化:2024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哈密市先后入选全国“节气名城”;巴里坤冰雪、赛里木湖入选“节气名景”;库尔勒香梨、皮亚勒玛甜石榴和精河枸杞入选“节气名品”。这些品牌不仅展示中国传统节气文化内涵,还通过气象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品牌影响力。
……
“气象+”,正在加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