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点已刷新,请留意返航位置。”1月24日,在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飞手刘鑫在8-3计转站启动无人机,开始当天的无人机巡线工作。
1月24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的工作人员,在8-4计转站附近进行破冰作业,确保生产管线平稳运行。张园园 摄
刘鑫所在的采油三厂采油管理一区位于库车市塔里木乡,工区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包含耕地、湿地、林地、河流、戈壁等多种地形,740公里的各类油气水管线埋于地下。
近期,库车市寒凝大地,传统的人工巡检已无法满足安全管理需要,无人机巡检已成为安全巡线主要手段。“我们现在共有5组飞手,每天要对350个单井及周边管线进行巡检。”采油管理一区高级主管马育刚说,春节期间,将全力保障油气安全生产。
1月24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的工作人员,在TH10406CH井进行巡检。张园园 摄
油气生产巡检不仅要“上天”,现在还要“入地”。在一片冻得硬邦邦的冰面上,只见刘鑫拿着两米长的钢钎,“咔嚓、咔嚓”连续戳击着冰层。
虽然已是正午,但是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荒原上,冰冷刺骨,他的双手和脸颊早已冻得通红,阵阵寒风吹过,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下来。
被冰雪覆盖的穿水管线,有的在水渠下,有的在湿地下,冰面厚度从10厘米到20厘米不等,比石头还硬。每一次破冰作业至少需要30分钟,需要两个人轮流交替才能完成。
1月24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的工作人员,在TK722CH3井附近利用无人机进行巡检。张园园 摄
半小时后,刘鑫终于和同伴完成破冰工作,冰下水质清晰,确认管线工况正常后,他们赶忙钻进车里取暖。“端稳端牢能源饭碗,每个石油人都有责任,虽然巡检很辛苦,但再难也必须顶住。”在返程途中,刘鑫一边搓着冻僵的双手一边坚定地说。
由于近期库车市范围内水域面积大范围结冰,无人机已经不能有效观察到冰面之下的管线冻堵情况。为保障冬季安全生产,管理一区总共梳理出72条重点穿渠管线,由飞手每周按计划对穿越水域管线位置进行破冰查看,了解管线情况,确保安全平稳运行。
相比油水管线,天然气管线管理难度更大,一旦发生刺漏,无人机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为此,该区始终执行着对天然气管线人工巡检制度。马育刚介绍,采油管理一区有8条站间伴生气管线,共计66公里,每天一线职工在步行巡检时,只能通过听声音、闻气味来辨别发现异常。
保障油气安全生产,春节期间,采油管理一区干部职工将全力以赴,坚决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记者 于江艳 通讯员 连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