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二师铁门关市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守护者”,他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成为春节里的“不归人”,默默坚守在“医”线岗位,守护着更多人的健康与团圆。他们就是来自河北的援疆医生。
2024年12月7日,第十批中期轮换援疆专家响应号召,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与亲朋好友,来到二师铁门关市,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征程。
李向欣正在为青年医生讲解病例。
援疆专家李向欣,如今是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内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今年是她投身医学事业的第21个年头。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到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开展援疆工作,她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医院的忙碌中度过。
“我们从事的这份职业,决定了病人在哪里,医生就要在哪里。上班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病痛不会说过年了就不发生,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岗。”李向欣回忆道,“这两天有来门诊开药的病人说‘怕这个药吃不到过年’,其实不必担心,过年医院也会为职工群众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
从出门诊接待患者、认真总结每位病人的病情状况,到深入病房查房、为年轻医生耐心讲解复杂病例,再到主刀进行手术,每一个环节李向欣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李向欣(中)正在查房。
据李向欣介绍,春节期间,受天气寒冷、情绪波动较大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为了让更多患者能够与家人安心团圆,医生必须坚守岗位,全力为大家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春节意味着温馨的团聚和亲密的陪伴,但对于这些援疆医护人员来说,却是医者职责与坚守精神的体现时刻。
吕亚淑正在整理患者资料。
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援疆专家吕亚淑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她说:“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春节期间陪伴家人的时间相对来说会少一些,心里其实对家人挺愧疚的,好在家人非常理解我的工作,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
春节前夕,吕亚淑的工作愈发忙碌,每周接诊病人数量100多位。对此,她感慨道:“我早就习惯了节假日的繁忙,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妇女的平安。”
近年来,铁门关市人民医院依托援疆医生的指导帮扶,医疗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刘会清是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对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刘会清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初到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工作,刘会清察觉到河北与二师两地在常见病种上存在一定差异。相较于内地,该地区耳部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他意识到,治疗方案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病例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与优化。
刘会清说:“我们现在是在耳内镜下为病人清理外耳道,并依据病人具体病情,在外耳道放置消炎、消肿、止疼等不同功效的药条,实施精准化针对性治疗,比单纯地回家吃药恢复得快。”
刘会清正在为耳鼻喉科的青年医生进行一对一讲课。
援疆工作开展至今,刘会清始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一对一精心帮扶本地医生,耐心解答疑难病例,助力铁门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整体诊疗质量。
今年春节是刘会清在二师铁门关市度过的第一个春节,虽离家千里,内心满是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刘会清说:“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做好了奉献的准备。还记得我刚来二师铁门关市的时候,为一位被耳疾困扰了30年的病人做手术,看见他恢复得挺好时,我也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对于这些援疆医护人员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日常工作的忙碌,习惯了无法陪伴家人的遗憾,习惯了救治病人过程中的种种艰辛……病痛没有节假日,春节也是工作日,每名医护人员的坚守,都是为了更多人的团圆。
记者手记 在新春佳节这个本应阖家欢聚的时刻,我走进了铁门关市人民医院,走近了这群来自河北的援疆医生。我深刻体会到,所谓医者仁心,就是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中,默默守护患者的安康。这份坚守的意义远不止于治愈疾病,更给予患者了温暖和力量。采访过程中,我被这些援疆医生深深打动。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人和牵挂,但在责任与使命面前,他们选择了留下,选择了为陌生的患者付出心血。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照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在这个春节,他们成为二师铁门关市最美的风景。他们的故事让我坚信,平凡的岗位也会因为心怀大爱的人而变得不再平凡。(记者 许克 叶云清 张曼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