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医院麻醉科老主任李新成,从乙醚到硫喷妥钠、甲氧醚、依托咪酯、异丙酚、七氟醚……他亲历了第一师医院麻醉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
2018年8月24日,在兵团麻醉首届“特殊贡献奖”老专家颁奖仪式上,李新成荣获特殊贡献奖。
1972年,22岁的李新成成为第一师医院一名麻醉医师。“当时医院只有9个手术台,7个手术间,使用的是103型号老式麻醉机。”李新成回忆道,“那时候的工作条件很艰苦,麻醉医师少,设备也没现在这么先进和智能,全要靠麻醉医师用手控制呼吸频率,调节麻醉参数。现在的麻醉科发展得越来越快,对患者麻醉也越来越精准。”
“手术未做麻醉先行,做任何一台麻醉,都要以第一次做麻醉的心态对待它。麻醉医师面对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这是李新成在麻醉科工作45年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我和手术医生从早晨就开始抢救一位食道癌患者,手术做了11个小时,一直持续到晚上。我一边用手控制着麻醉机,一边细心地观察着术者的呼吸频率,并对症时时进行调整,手控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等到手术结束后,我的手和胳膊都没有了知觉。那个年代麻醉风险很大,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麻醉医师,但只要是我负责的患者,我一定尽全力做好麻醉,当好术者的‘守护神’。”李新成说。
在大部分公众的视野中,手术室是外科医生的天下,这些年,大家慢慢知道了麻醉医师其实也同样是高水平的临床医生。
2003年7月,一位93岁大腿骨折的患者需要做骨折复位手术。术者患有30多年的高血压,还有心脏病史,这对于麻醉医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李新文(左一)和团队为患者实施麻醉(资料图)。韩宇 摄
李新成有顾虑,患者的家属也有顾虑,他们都担心术者年纪太大,过不了麻醉关。但是如果不实施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很大影响。经过再三考虑,李新成还是用自身过硬的麻醉技术为这名患者安全实施了麻醉,手术很成功。为此,患者的儿女专程到麻醉科感谢李新成:“很感激您让我父亲从手术台上安全地下来,把健康的爸爸还给了我们。”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不论全麻、局麻、椎管内麻醉,都需要麻醉医生早来晚走,全程监测。一线麻醉医生要求床头不离人,二线麻醉医生要同时全程负责几个手术室,时刻准备应对手术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外科医生的手术顺利,确保患者安全苏醒。”李新成说。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这样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但李新成却说:“人这一辈子,总得有几件事儿让你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不顾一切去努力!麻醉对我就是这样的意义。”
2017年4月1日,李新成退出奉献了45年的麻醉事业,但是为麻醉事业付诸毕生心血的他舍不得这一身绿色的工作服,3月31日,他仍在临床一线指导实施麻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从医的诺言。
从业45年,李新文共发表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11篇,在阿克苏地区率先开展控制性降压麻醉、低温在麻醉中的应用以及单肺支气管通气麻醉等尖端麻醉技术。第一师医院麻醉科主任曹振刚一直将李新成视为学习的榜样,他说:“患者以性命相托,李新成老师以技术相谢。第一师医院麻醉科会继续沿着老前辈开拓的道路,努力奋进,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江珊 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