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驼铃羌笛,丝绸之路上的新疆乐器
来源: 石榴云客户端 2025-02-08 10:31:21

  蛇年春节的新疆国际大巴扎,热闹非凡,游人如织。高悬的大红灯笼,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浓厚节日气氛。

  景区中央的广场是整个大巴扎最热闹的地方。随着一段段新疆音乐响起,舞者们身姿翩跹,舞姿或豪迈奔放,或娇羞婀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旁边手工艺品店员工手中的手鼓、唢呐等乐器加入演奏,为舞蹈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外地游客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场景,他们最爱购买的伴手礼,便是具有纳格拉鼓、艾捷克等乐器元素的旅游纪念品。

  新疆乐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鼍鼓到纳格拉、从胡琴到艾捷克…… 在器物形制、文化脉络和艺术形态上,都充分展现了对中华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创新。正如《诗经》所唱,“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观众参观新疆博物馆推出的原创展——《丝绸之路乐器展》。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摄

  琴瑟和鸣,器乐文明的历史传承

  春节长假期间,新疆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众多观众前来探寻这片热土的文化起源。新展《丝绸之路乐器展》因展出绚丽多彩的乐舞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热门打卡地。

  一进入展厅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铃,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悠久的历史。这件战国文物如今被新疆博物馆珍藏。包括这件战国小铃在内的众多音乐艺术瑰宝,曾经不仅在西域的上空悠扬飘荡,也回响在中原大地。

  “这里展出的各类乐器,见证了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新疆的乐舞文化,不仅揭示了新疆‘歌舞之乡’的艺术渊源,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非凡魅力。”新疆博物馆陈列部工作人员、该展策展人之一的马雯介绍道。

  洋海巫师的箜篌、帕米尔高原上的鹰笛……每一件乐器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们驻足欣赏。观众们有的仔细端详乐器的造型,有的认真聆听讲解,脸上流露出惊奇和敬畏的神情。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新疆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古琴模型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古琴是中原地区较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琴、棋、书、画” 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这件古琴模型用木质材料制作而成,琴几注重装饰性,分成5块,花卉的叶瓣用绿松石镶嵌。“虽然这件古琴模型与现实中的古琴有一定差异,但它真实反映了唐代古琴的概貌以及在新疆吐鲁番的流传情况。”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说道。

新疆博物馆推出的原创展——《丝绸之路乐器展》中的小铃。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摄

  花开并蒂,器乐文明的现代应用

  “我曾看到你弹着冬不拉,听过你把歌唱……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 随着狼戈的一首《苹果香》走红,冬不拉、巴扬琴等乐器也被更多人所熟知。如果说《丝绸之路乐器展》展示的是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才情和艺术审美,那么《苹果香》所唱的,就是在当下人们文化生活中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各类乐器。

  蛇年春节前,一场名为“凝聚新力量 筑梦新时代”的迎新春文艺晚会在伽师县热闹上演,二胡独奏《赛马》赢得了现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观众阿娜海娜・艾力感慨地说:“这个节目很有气势,能欣赏到我们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感到很高兴、很自豪。”

  在“歌舞之乡”新疆,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夜幕降临,新疆各地城市公园里的广场舞、乡村集市的麦西热甫便会响起悠扬的乐声。琵琶、二胡、手鼓、独它尔等传统乐器,在乐师们灵巧的手指下奏出动人的乐曲,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音乐不仅在群众文化中广受欢迎,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 ——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场音纳众乐、舞展精魂、诗诉千年的视听盛宴,曾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等国外舞台精彩亮相。《龟兹乐舞》《欢乐草原》《玛纳斯》片段等节目让人们百看不厌,其中的龟兹乐舞、各民族器乐演奏更是惊艳了世界。

  “虽然语言不通,但国外的观众很喜欢我们的节目,所到之处,掌声都很热烈。”随演出团队去了很多国家演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歌舞演员、在剧目中吟唱史诗《玛纳斯》片段的阿斯力拜克・马麦提如孜说,“我出生在人人都会唱几段《玛纳斯》的乌恰县,能到这么远、这么多、这么好的舞台吟唱《玛纳斯》,是因为我很幸运,能生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

阿斯力拜克・马麦提如孜在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演出剧照。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摄

  与时偕行,器乐文明的与时俱进

  历经千百年的乐脉传承,遍布天山南北的乐器村、体系完善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专业院校系统培养、民族乐器制作标准化等举措,共同守护着瑰丽多姿的中华乐器文化。

  2000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的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以家庭作坊式制作民族乐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乐器村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制作乐器,制作的民族乐器有27大类、50多个品种,几乎涵盖了新疆所有的传统民族乐器。乐器村制作出来的乐器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甚至还出口到中亚、欧洲。在这里,乐器产业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

  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之地,在交流融合中孕育出众多的非遗宝藏。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在2008年就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成果不断丰富,乐器在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艾力江・艾麦尔生活在伽师县乡村,从爷爷那一代起,他们家就开始制作各类乐器。打开他的微信朋友圈,内容都与乐器有关,有摆满各类精美乐器的照片,也有和别人切磋技艺的短视频。“我有自己的乐器工作坊,和我的徒弟一起制作独它尔、艾捷克等。”艾力江说,“一把手工制作的独它尔可以卖到400多元,制作乐器让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掌握乐器的演奏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项艺术,需要专业的培训。麒麟在新疆艺术学院教授马头琴,“就拿马头琴专业来说,我们学院设立了中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提供了完整的音乐教育培养体系。”他说。

  民族乐器的制作过程一直以来多以口头相传的方式传承,没有固定标准形式的文字记载。新疆地域辽阔,同一件乐器,因流传地域和使用者的不同,在造型和形制上存在差异。如今,新疆民族乐器制作也逐步迈向标准化,对乐器的分类、结构部件、产品的质量、材质、音质及各项技术指标的检验方法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规范,为民族传统乐器的生产制作制定了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乐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编辑:李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