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梅(中)和儿子儿媳翻看相册。陈路娟摄
1959年9月,曹玉梅和丈夫刘长标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邳县来到黄田农场建设边疆。
刚落脚,怀有两个月身孕的曹玉梅就被安排到挑沙子的工作队,负责将大沙包整成平地,开垦后种庄稼。刘长标和其他男同志负责修水渠、打机井、开荒地。那时候工资都是记工分,曹玉梅一个月不到10块钱,刘长标的工资比她稍微高一些。
1960年6月,他们的大女儿出生,曹玉梅因为营养不良,奶水较少,孩子整天饿得嗷嗷叫,她和丈夫只能从牙缝里省出吃的留给孩子。
那些年粮食紧缺,很多人都是用灰灰菜拌着麸皮吃。但灰灰菜不能多吃,吃多了身体容易浮肿,还容易拉肚子,可就算那样,人们连灰灰菜都不容易找到。
后来,团场成立园艺先锋队,刘长标担任队长,虽然队里的活相比种地要轻松一些,但刘长标还是把轻松的活让别人去干,曹玉梅只能去种地。
“母亲经常让我跟她去地里浇水,我害怕,将被子捂在头上,假装听不见,但每次都躲不过。”曹玉梅的大儿子刘彬笑道。
随着时间推移,日子慢慢好起来,曹玉梅在自己家院子里种上辣椒、包包菜等各种蔬菜,不仅能养活一家人,剩余的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钱。
“那时候年轻,经常扛着一大袋包包菜送到六楼也不觉得累。”曹玉梅说。
在曹玉梅和刘长标的带动下,亲戚朋友都来到黄田农场发展,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5个侄女都是从我这里出嫁的。”曹玉梅说。
那时候有老乡认为“借娶不借嫁”,借嫁会漏财,不吉利。
但曹玉梅和刘长标却不管这一套,只要有人来投奔他们,他们就会管到底。如今,整个家族在他俩的帮助下非常团结,逢年过节热热闹闹,和和气气,儿孙们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刘长标和曹玉梅不仅对家人提供帮助,还经常资助身边有困难的职工群众。
麦尔古拜·排祖拉自小体弱多病,与外婆外公相依为命。2012年12月的一天,她突然因病住院。
曹玉梅和刘长标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从退休工资里取出1500元递给麦尔古拜·排祖拉的外婆外公。后来,又号召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2013年1月24日,麦尔古拜·排祖拉在乌鲁木齐医学院成功完成手术。术后2个月,在她打算去乌鲁木齐医学院复查时,夫妻俩再次前往医院看望,并送去1000元现金。
此后,夫妻俩还每月拿出300元用于资助麦尔古拜·排祖拉。
多年来,哪里有灾难,他们就向哪里捐款,捐助了多少钱,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但这一切善举的背后却是源于他们心底深深的感恩。
1967年冬天,曹玉梅的二儿子刘进明患病急需输血,可血站没有相应血型,情急之下刘长标向身边人求助。黄田农场学校教师热合曼•吐尔逊听说后,立刻叫来20多名少数民族亲戚朋友赶往医院验血。幸运的是,热合曼•吐尔逊血型吻合,挽救了刘进明的生命。
刘彬说:“虽然我父亲已经去世了,麦尔古拜·排祖拉也不幸离开了人世,但我们两家人的情谊一直没有断,她的家人逢年过节都会带着自己做得馓子来看望我母亲。”
从青春少女到耄耋老人,曹玉梅将一生献给了黄田农场的发展,让子孙后代在边疆扎下根。如今,她儿孙绕膝,享受着苦尽甘来的幸福人生,只是每当想起老伴,心中难免哀伤。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旧会选择扎根兵团!”曹玉梅坚定地说。
(陈路娟 郭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