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退休后他选择"逆行":在沙漠课堂播撒兵团精神的火种
来源: 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2025-04-16 12:23:11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4月3日,记者初次见到63岁的银龄教师陈义禄时,他正在忙碌着准备微党课《青春奋斗新时代——与青年朋友谈入党》。谈及初心,他的眼神中满是热忱,那股子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劲儿,丝毫不减当年。

2024年7月,刚退休一年的陈义禄,毅然响应银龄教师计划,从广东省韶关市奔赴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那片神秘的沙漠戈壁、承载着兵团精神的南疆大地,以及他心中从未熄灭的教育火种,都在召唤着他,让他迫不及待投身这片土地,续写教育的崭新篇章。

初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强烈的反差如同戈壁的狂风,瞬间将陈义禄包围,他被这里的辽阔深深震撼。7月的图木舒克,傍晚10点天色仍亮,热浪裹挟着干燥的风扑面而来。当晚,陈义禄望着窗外的戈壁,写下一首《七律·初到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地广多奇景,安梦边陲即是家”成为他在新疆的首个印记。

为真正融入这片土地,课余时间里,陈义禄一头扎进当地的历史文化。他走进唐王城遗址,古老的城墙在风沙中默默伫立,仿佛在诉说千年故事;在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朴实物件,让他看到兵团人在艰苦岁月中,用热血和生命开垦出绿洲的伟大壮举。

“当我站在那些屯垦印记的面前,好似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深刻体会兵团精神的伟大。”陈义禄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这些经历,让他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厚的情感。

援疆教学之路充满挑战,为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陈义禄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上,他引入鲜活的民族团结事例,讲述各民族同胞在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暖故事。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光芒,纷纷分享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那一刻,陈义禄看到了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力量。

“热爱学生,把他们当成朋友。”这是陈义禄在35年的教学工作中始终坚守的教育理念。他的学生闲暇时会邀他一同下围棋,节假日期间还热情邀请他去家中做客,陈义禄很是高兴能够遇到这样一群有趣的学生。谈及与学生的相处,陈义禄笑着说:“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他们的热情和真诚让我特别感动。”

陈义禄身边还有不少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他与他们一同探讨教学方法,修改教案、打磨课件。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语言表达,看着年轻教师在课堂上从最初的局促变得游刃有余,陈义禄深知,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起初,面对课堂,我满心紧张与迷茫,完全不知从何下手。”青年教师赵云妮回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眼神中满是感激。她说:“陈老师就像我们新进教师成长路上的‘启明星’,特别幸运能有这样经验丰富的前辈引领我们前行。”

“疆陲大漠有珍林,每看胡杨总感心”“千年守望边关月,万里摇飏家国音”……工作之余,陈义禄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倾注于诗词创作之中。一首首赞美新疆的诗词,承载着他对图木舒克的深情厚谊。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更多人领略到这片土地的壮美与魅力。

有人问陈义禄后不后悔来新疆?他坚定地表示,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我会继续在这里教书,继续写诗,继续做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陈义禄深知,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棵胡杨都在守望,每一个兵团人都在奉献,而他,已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编辑: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