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与数亿年前的岩心“对话”是什么体验?
来源: 石榴云客户端 2025-04-23 10:46:14

  “这些亮晶晶的斑点,可能就是油气储存仓库,这个重要信息可不能错过!”4月21日,端坐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的阳国进,在对一盒岩石薄片鉴定复盘时,从中又挑出了有油气线索的一块。  

4月14日,阳国进正在显微镜下观测岩石薄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于江艳 摄

  阳国进是西北油田实验检测技术中心岩心管理所技术总监,从事岩石薄片观测鉴定工作29年。

  观测岩石薄片看似轻松,实则很考眼力,也特别消磨人的耐性。  

  那些粘贴在玻璃上的岩石薄片,面积约指头大小,显微镜下,放大到100倍或者200倍观测。有时,甚至要用紫外光激发,便于观测低含量的沥青分布状况。  

  用二三十分钟,阳国进就能观测鉴定完一张岩石薄片。要是初学者,往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弄完。  

  一张张岩石薄片观测鉴定完毕后,要形成鉴定报告,作为分析某区块岩石地质成因的依据,也是判断是否有油气运移成藏的一种方法。

  今年,西北油田正在高质量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顺北油气田是西北油田上产主阵地。最近,这里的一批岩石薄片送来观测鉴定。  

  “你看,那根像棉线一样的线条,其实就是地下断裂带,顺北的油气井,都是部署在断裂带上的。”阳国进将记者拉到显微镜下,只见刚才那块有亮晶晶斑点的岩石薄片,在紫外光下突然变成了淡蓝色,“断裂带”清晰可见。  

  可别小觑显微镜下仅棉线粗细的“断裂带”,部署其上的油气井,一天产量能达到几十吨,有的达到几百吨甚至上千吨。  

  另一个实验室当天在检测流体包裹体岩石薄片。显微镜下,检测人员对注入氮气的设备持续降温,当像气泡一样游动的流体包裹体凝固不动时,这一瞬间的温度就是流体包裹体的冰点温度,然后再对氮气进行升温,直到气泡瞬间消失,这一刻的温度即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4月14日,检测人员将岩石薄片放在显微镜下,准备观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于江艳 摄

  为捕捉那一瞬间,3名检测人员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他们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盯着显微镜看,一人负责盯着电脑看,一人拿着本子记录。而如此专心致志地捕捉冰点温度和均一温度,目的是对油气运移规律提供佐证。

  这些岩石薄片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一间约50平方米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专门制片的工作人员陈丽宇。只见她用切割机将岩心切成5毫米的薄片,然后将其粘到玻璃片上,再拿到砂轮上磨制。  

  砂轮转速调到每分钟500转,速度飞快,看上去让人头晕。陈丽宇小心翼翼地将岩石薄片摁在砂轮上打磨,边磨边洒上金刚砂。  

  大约20分钟,一张薄如蝉翼的岩石薄片磨成了,厚度仅为A4纸的1/3。 

  现场,记者也取了一块岩石制片,可即便砂轮转速降到每分钟100转,双手也摁不住岩石薄片,还没磨到1分钟,岩石薄片从手上飞了出去,差点磨到手指。  

4月14日,陈丽宇正在高速旋转的砂轮上磨岩石薄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于江艳 摄

  陈丽宇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每天大约磨制30块岩石薄片。 

  制作岩石薄片的岩石,一部分来自钻井现场,一部分来自岩心库。  

  截至目前,始建于1999年的西北油田岩心库,保存有20万盒岩屑和岩心样本,它们大约取自4500余口井。

  总面积1.1万平方米的岩心库,保存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4个省区7个盆地的岩心样本。钻取时间最早的岩心样本,是在1986年取自于轮台县的探井。地质年代最古老的岩石样本,取自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于8亿年前。  

4月14日,西北油田实验检测技术中心岩心库高级工程师唐四城正在观察一块切割下来的岩心。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于江艳 摄

  西北油田实验检测技术中心岩心库高级工程师唐四城介绍,保存的所有岩心中,除震旦纪地层还没发现油气外,震旦纪以前形成的地层,均已发现油气。  

  “十四五”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西北油田岩心库成为专家学者眼中的宝藏。现在沉睡数亿年的岩石,每天都在与人类“对话”。最近,岩心库迎来一拨又一拨的高校师生,他们正在从中探寻打开地下油气宝藏的密码。  

  4月初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10名师生一直“泡”在岩心库,他们在研究准噶尔盆地岩心,在超深层寻找生烃密码。  

  “深层、超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生产重要增长极,新疆极具潜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健说。记者 于江艳

编辑:李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