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磨砻流玉乳” 青石磨转动千年技艺
来源: 石榴云/新疆日报 2025-04-05 11:38:26

  泡豆、磨浆、滤渣、煮浆、点浆、成型……4月4日,位于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安宁渠镇的国家级生态农场塞外水乡研学基地内,参与手工石磨豆腐制作的孩子和家长忙得不亦乐乎。

研学老师示范手工石磨豆腐制作过程。张翠丽摄

  “没想到石磨技艺过程这么复杂。”活动参与者王菘江和妈妈边往石磨上放黄豆,边推磨。

  磨豆腐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石磨豆腐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国家级生态农场塞外水乡度假村办公室主任张翠丽说。

  “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元朝诗人郑允端的一首《赞豆腐》道出了对豆腐的无限赞美之情。

参加手工石磨豆腐制作的学生正在制作豆腐。张翠丽摄

  豆腐起源可追溯至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出自淮南王刘安之手,据推测,炼丹的方士们在偶然间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将豆乳凝固成豆腐。宋代大儒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豆腐》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书中还详述了豆腐基本做法。安徽淮南市的淮南豆腐因此被誉为“豆腐鼻祖”。2014年,淮南豆腐作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南市也成为该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保护地区。

参加手工石磨豆腐制作的学生和家长正在制作豆腐。张翠丽摄

  “妈妈,快看,我做的豆腐!”看着黄豆在石磨转动中变成豆浆再凝结成豆腐,王菘江难掩激动。

  “豆腐淡而无味,却能吸纳百味,成为餐桌上的‘调和者’,象征中华文化推崇的包容与谦逊。旧时乡邻互赠豆腐、帮工以豆腐饭酬谢,豆腐成为维系乡土社会人情网络的物质媒介。它既是百姓碗中的烟火气,也是文人笔下的风骨;既是道家眼中的‘无味至味’,也是现代人回望传统的乡愁载体。”研学老师的解读令学生和家长受益匪浅。

  “开展这项研学活动,一是传承古法制作技艺,二是倡导天然绿色健康理念。”张翠丽表示,手工石磨豆腐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编辑: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