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刘刚:仁心致精微
来源: 第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 2025-05-02 11:11:03

暮春时节,清晨的阳光轻柔而温暖,第二师库尔勒医院中医科诊室早早地便已飘出艾草清香。诊桌上一方磨得发亮的黑色脉枕,默默见证着中医科副主任刘刚13年的坚守。这位将古典医籍智慧融入边疆诊疗的中医人,以银针为笔,书写着当代“大医精诚”的故事。

刘刚在中医科治疗室为儿童患者扎针。

自儿时起,刘刚便对人体奥秘与生命循环充满好奇,中医深邃的阴阳理论如磁石般吸引着他。这份炽热的好奇,让他在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中医学专业。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刘刚放弃优渥的就业条件奔赴新疆,只因招聘简章上那句“边疆需要中医”。

初到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时,诊室外的候诊长队让他震撼。“拄着胡杨木拐杖的维吾尔族老人、怀抱婴儿的母亲……他们眼中的期盼如同戈壁滩渴望甘霖,也让我紧紧握住了脉枕。这一握,就是13个春秋。”刘刚说。

今年4月,患者苟大爷坐着轮椅被家人推进诊室。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刘刚通过触诊与脉象分析,敏锐地捕捉到患者并非简单的脑梗后遗症引起的下肢无力。他果断采用针灸与拔火罐相结合的疗法,为苟大爷治疗。治疗第二天,苟大爷撑着治疗床缓缓起身,激动地说:“刘医生,我的腿认得回家的路了!你的医术真的太神了,我原本都对走路不抱希望了,是你让我重新站了起来!”康复后的苟大爷逢人便夸刘刚的妙手仁心。

“你看,小银针比蚊子亲亲还温柔。”在面对恐惧针灸的10岁小患者时,刘刚用银针在孩子手背模拟“雨点按摩”,待孩子破涕为笑后,才将银针平稳刺入合谷穴。

这套融合《小儿药证直诀》古训的“游戏化诊疗”,使科室儿童患者配合率从43%提升至91%,“魔法叔叔”的称呼在年轻父母中口口相传。“刘医生特别有耐心,孩子以前一听说要扎针就哭闹,现在不仅不怕了,还说要找‘魔法叔叔’看病。”孩子的母亲感激地说。正如刘刚所言:“先安神,后施治,要把心蹲成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把恐惧化作信任的温度。”

诊室墙上“德艺双馨,针到病除”的锦旗,来自一位被顽固性失眠折磨了10年的教师。患者首次深度睡眠后发来的感谢短信,被刘刚设置为手机屏保。“这比任何论文都珍贵,因为中医的价值永远在患者实实在在的感受中。”刘刚说。

“你脉象里带点涩象,最近生理期是不是不太舒服?”在医院的诊疗室内,刘刚一边为患者诊脉,一边指导学生秦阁徽感受脉象的细微变化。秦阁徽惊讶的神情,让刘刚不禁回忆起自己初学脉诊时的青涩模样。

“中医的传承,是指尖温度的传递,是成千上万次触诊后,脉息自通于心的顿悟,脉诊不是玄学,是触觉记忆的积累。”刘刚道出了中医脉诊技艺传承的真谛。

刘刚向青年医生讲解医学知识。

作为带教老师,刘刚在日常教学中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与耐心。“这一年来,他在理论讲解和实操指导中都十分细致耐心,总能及时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跟着他,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宝贵知识,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带教老师。”秦阁徽说。

患者为刘刚及团队送来锦旗。

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下,像刘刚这样的中医人,正通过手把手教学、心贴心指导,将中医脉诊这一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2024年兵团第一届中医适宜技术技能大赛上,刘刚带教的团队荣获团体优秀奖,他也荣获优秀奖;同年,他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为理事,任期5年;2025年3月,他当选为兵团中医药学会发展促进委员会副主任;2020至2024年,刘刚多次被第二师库尔勒医院评选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刘刚已取得中医针灸、推拿、骨伤等5项中级资格证书。

从跟随老主任下基层出诊的青年医师,到如今的科室副主任,刘刚始终记得恩师的话:“中医是活水,既要守住经典源头,也要接住时代露珠。”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亮诊室,刘刚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诊疗。13载光阴,刘刚把自己变成了扎根边疆的胡杨——根须深扎中医经典,枝干荫庇各族患者,年轮里刻着“医者仁心”的永恒誓言。正如他常说的:“愿做时光里的执针人,让千年岐黄智慧,成为照亮每个生命的春光。”

编辑:肖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