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农事渐忙。当前的新疆大地,各式各样颜值高、气质足、功能全的农具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让春耕生产多了一些“科技范儿”,其中不乏郑炫团队研发的犁具。
郑炫,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从小在兵团长大的她,对拖拉机等机械怀有浓厚兴趣,因此上大学时选择了农业机械化专业。1993年大学毕业后,郑炫将兴趣爱好变成一生的追求,一直奋战在农机科研第一线。
20世纪90年代,全疆用的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犁具几乎全靠进口,一台进口液压翻转犁的价格抵得上农民好几年的收入,许多人望“犁”兴叹,只能用着笨重的传统农具,效率低、成本高,遇上戈壁滩的硬土,一整天翻不了几亩地。
有位老乡问郑炫:“郑技术员,咱们啥时候能用上自家的好犁啊?”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压在郑炫的心里,从那时起,她和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的国产犁。
为突破关键技术,郑炫团队连续数月深入田间,实地观察作业效果,日夜兼程分析数据。针对北疆土壤普遍偏黏板结、南疆多盐碱地与戈壁砾石的地域性差异,他们无数次试验与改进,终于研制出匹配100到180马力拖拉机的液压调幅犁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很快在自治区和兵团大规模推广应用,成为耕作机械的主力机型,极大降低了农民的使用成本。
4月25日,郑炫在测量样机零部件数据。刁建新摄
一直以来,郑炫团队始终聚焦于农户的实际需求,在农机研发的道路上深耕细作,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带进群众家中。他们经常深入兵团各个团场,倾听农户需求,不断对研发产品进行改进与提升,以更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有一次,郑炫在兵团第七师一二九团回访偏置犁使用情况。有农户反映说,土壤盐碱较重,拖拉机装上这种犁作业,一边的轮子走在沟里,另一边的轮子走在未耕地上,容易打滑,增加了牵引负荷,作业指标达不到要求,希望能研制出让拖拉机在沟里和未耕地上都能作业的偏置犁。
回单位后,郑炫立刻根据用户的需求,带领团队在原有偏置犁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研制出一种满足农户期待的新型偏置犁。后来,这种新型偏置犁在兵团第七师迅速推广,深受职工群众欢迎。
工作30多年来,郑炫带领团队屡破技术难关。针对50cm以上的深翻作业需求,团队研制出“序列式深翻犁”;针对多石戈壁地,他们成功研发了“过载保护自动复位犁”;2024年,团队又推出“自动无级调幅犁”,农户可以在驾驶室操控,实现整机快速调幅。
这些年,郑炫在科研学术上一路高歌猛进,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日前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郑炫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从科研经费保障到人才政策倾斜,从科研基地建设到成果推广扶持,党和政府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最坚实的创新平台,“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持续在农机领域取得突破。”
郑炫表示,在未来的道路上,将带领团队锚定农业现代化战略需求,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围绕“智能耕深调节”“精准作业监测”等方向开展攻关,研发高适应性的新一代农机装备,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方面展现更大担当。(记者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