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疆冠农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王雪铭正专注地记录着实验产品发酵数据。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王雪铭在这片热土耕耘了10年,用科技创新为二师铁门关市“红色产业”注入绿色动能,让每一颗番茄都焕发出最绚丽的色彩。
王雪铭在记录发酵数据。
2015年的夏天,从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硕士毕业的王雪铭面前摆着多个选择:东部沿海企业的高薪邀约、科研院所的“橄榄枝”……最终,他将简历投向了新疆冠农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兵团需要人才,这里的特色农产品更需要科技赋能。”谈及最终选择,他目光坚定。
刚进入公司担任质检员时,王雪铭跑遍了南疆的番茄田。在采收季,他看到许多未成熟的番茄被成堆丢弃,种植户们因为原料损耗心疼不已。此时,一个念头在王雪铭心中生根:“要让每一颗番茄都物尽其用,不能让种植户的辛苦白费。”
2020年,王雪铭调入冠农检测科技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他便一门心思扑在青番茄的开发利用上。
青番茄含生物碱,具有毒性,无法直接食用或加工。传统化学或物理脱毒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可能破坏营养成分等问题,且缺乏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面对这一难题,为找到最佳参数组合,王雪铭带领研发团队日夜守着设备,记录下一组组数据,最终选定“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柱层析”工艺,通过优化萃取条件、筛选树脂、完善层析参数,让“废果”重获新生。
王雪铭在做实验。
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跨越,需要攻克技术、生产、市场多重壁垒。为确保研发成果能够顺利转化,王雪铭带领团队建立“研发—中试—产业化”三级联动机制,在小试阶段就考虑生产可行性,中试时搭建模拟生产线解决潜在问题,同时加强与生产部门、市场团队的沟通协作,确保技术方案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贴合市场导向。
在研发番茄—沙棘复合果蔬汁产品的过程中,实验室小试时,设备规模小、参数调控灵活,放大到实际生产后,大型设备的传热、称重、物料流速等与小试设备差异显著。王雪铭与团队联合生产单位反复调节配方和工艺,逐步调整优化,使设备参数达到最佳适配状态。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最终有效克服了转化过程中的难题,实现了研发成果的顺利产业化。
工作中,王雪铭不仅注重个人技术提升,更重视团队建设。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团队成员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团队氛围。2024 年,他还担任了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十年耕耘,硕果满枝。10年来,王雪铭深耕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参编行业教材1部;牵头组织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累计申报兵团及自治区级科技项目1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围绕番茄、甜叶菊、库尔勒香梨等新疆特色农产品,他带领团队开展精深加工技术攻关,有10余种产品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美跨越。近日,王雪铭被评为十二届“兵团青年岗位能手”。
夕阳西下,王雪铭又来到试验田。蹲下身捧起一抔黑土,他轻声对记者说:“你看这番茄秧,把根深深扎进戈壁滩才能结出好果子。我们搞农业科研,也要像它们一样,把根扎在生产线,扎在兵团大地上。”远处,新栽的番茄苗在春风中舒展嫩叶,犹如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