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北阿拉克别克河边境线,从1988年至今,马军武、张正美夫妻戍边守土30余年。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在祖国的“西北之北”,一条阿拉克别克河,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之间蜿蜒流淌。
中哈界河东岸,坐落着一间外表其貌不扬的哨所,这就是被誉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桑德克哨所。
从1988年至今,30余年春夏秋冬如一日,一直驻守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水管所职工、护边员马军武和张正美夫妻二人。
30年时光荏苒,从风华正茂到知命之年,边境线上的风霜雨雪在马军武、张正美的脸庞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却从未改变夫妻二人戍边于此的初心与决心。
每天清晨,马军武、张正美都会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国旗下的初心: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国土
每天清晨,马军武、张正美都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庄严升起,让其在祖国的天空高高飘扬。
头顶是迎风起舞的国旗,脚下是寸土寸金的国土,马军武、张正美站在那里,显得自豪而坚定。
选择坚守于此,故事要追溯至30多年前。
1988年4月,中苏阿拉克别克界河遭遇百年不遇融雪性洪水。滔滔河水汹涌而下,冲垮了185团用以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夺路喀拉苏自然沟涌入额尔齐斯河。
“在当时,根据国际法惯例,中苏国界位于界河中心。如果任凭界河改道,将意味着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有55.5平方公里的领土易主他国。”马军武回忆道。
55.5平方公里,有多大?它相当于126个天安门广场,或者7773个标准足球场。
为了守住这片国土,185团和第十师兄弟单位干部职工连续奋战16个昼夜,终于令洪水重归故道,完成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那场鏖战,当时年仅19岁的马军武参与其中,亲身经历和见证着戍边人的生命坚守。
也是那次经历,令马军武毅然作出决定,他要为祖国守住每一寸土地,终生于此。
从此,在阿拉克别克河岸边的土坯房哨所里,多了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早出晚归,背着装满工具和干粮的行囊,沿河而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座抗洪守土纪念碑,记载着1988年那场抗击洪水的国土保卫战,每次巡边,马军武都会过来看看。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川 摄
荒凉的哨所,数月不见人。难忍孤独寂寞,马军武就去树林里转转,喊上两声。
1992年,马军武在哨所迎娶了张正美,从此,一个人的驻守,变成两个人的守望,他们成为生活伴侣,亦是巡逻执勤的亲密战友。
地处“西北之北”的这条边境线,不仅偏远而荒凉,更是因严酷的自然环境而令人瞠目。
“春天被洪水吓死,夏天被蚊虫咬死,秋天被风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冻死。”这是流传在当地的一句戏谑之语,却更是对当地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夏季,这里蚊虫肆虐,巡逻往往要全副武装,覆盖住从头到脚,防止叮咬;冬季,这里零下40多度,狂风暴雪成灾,积雪堵塞交通,与世隔绝。
马军武巡逻在边境线上,这条路他走了30余年。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1995年5月,阿拉克别克河春汛如期而至。
“从上游冲下来的一棵大树横插在堤坝麻袋上,不仅容易旋走麻袋,而且会堵塞河道,有决堤危险。”马军武回忆道。
为了尽快处理险情,马军武划着一支由三个轮胎做成的简易皮筏子靠近大树,却突然被一个大浪掀翻到水里,急流瞬间淹没了马军武。
站在岸边用绳子拽住皮筏子的张正美一时无措,来不及多想,她沿着河边向下游跑去,哭喊着马军武的名字,但狂肆的水浪早已吞没了她的呼喊。
“我只想着要他活着。”张正美沿着河岸跑了5公里,那是她人生中最漫长的5公里。
幸运的是,在一处稳水的地方,马军武拽住岸边的树枝游上了岸。当看到全身湿透的马军武站在面前,张正美抑制不住内心瞬间的悲喜交加,扑到马军武怀中嚎啕大哭,而疲惫的马军武轻声安慰着妻子“没事,没事”。
戍边30载,类似的险情不知发生过多少次,却从未击垮过马军武驻守哨所戍边守土的信念和意志。
戍边30载,马军武不知走过了多长的巡逻路,磨破了多少双鞋子和多少套衣服。但他守来的是成功排除数十次险情,创造了桑德克地段30年未发生涉外事件的记录。
马军武说,“这是我们自己要走的路。这里总要有人来守护,我们不来别人就要来。我们为的是国家,我们愿意。”朴实的话语诠释的是马军武、张正美夫妻二人的铮铮使命。
在祖国“西北之北”边境线上,马军武和水管所党支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党旗前的初心:无论是不是党员,我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0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一天,马军武光荣入党。3年后的7月1日,张正美也宣誓入党。
站在鲜红的党旗前,马军武亲自为张正美戴上党徽。从入党那一刻起,数年来,党徽就一直戴在两人胸前。
“无论是不是党员,我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马军武、张正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艰苦就是考验,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更是对我们能否入党、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考验。”马军武说。
入党之后,马军武、张正美更是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做好巡边、守水、护林的本职工作,每逢碰到群众有事求助,夫妻都是热心相助。
不久前,有人打电话找马军武,因为出行不便,想在水渠上架个简易桥。接到电话后的马军武二话没说,找了两块板子用钉子钉牢,架到了水渠上。
马军武、张正美在瞭望塔上进行例行巡察。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近年来,桑德克哨所的工作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2006年,马军武、张正美告别土坯房,搬进新哨所,几个月后新哨所通了电;2010年,桑德克哨所前通了水泥路;2017年,桑德克哨所配备新一批护边员,从此,两个人的坚守变成一群人的坚守……
一个个时间点,见证的是桑德克哨所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变的是马军武、张正美夫妻二人甘于清贫和寂寞、甘于吃苦和奉献的初心。
如今,马军武所负责的3公里长的边境线,每天都要和张正美巡上四五遍;20米高的瞭望塔,一发现不明情况,都是第一时间登塔巡视观察。
俯瞰桑德克哨所,地面上拼出巨大的“中华”二字。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张正美说,从前,每觉孤单时,她都会跑到戈壁滩上吼上两句“黄土高坡”,如今,阿拉克别克河的流水声就是她心中最动听的音乐。
马军武说,通过相伴30年的流水声,他能准确听出河水流况的大小变化,每逢汛期,他都是开窗入睡,时刻警觉着水情。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这句话描述的是以马军武、张正美为代表的几代兵团人的生活状态,更是诠释着几代兵团人戍边守土的职责使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和兵团考察时,马军武汇报了自己坚守在桑德克哨所巡边、守水、护林26年的故事,并向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我会一生一世在桑德克哨所守护下去,当好祖国卫士。
如今,马军武、张正美夫妻依然一如既往地巡逻在边境线上,在那条走过了30年的路上,守护着脚下的国土,坚守着从未改变的初心。